《思考快與慢》認知自己,改變偏見

00.本書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經典之作,既告訴了我們思考決策的2種方式:無意識系統和有意識系統。

01.首先書中指出了,直覺出錯的概率很大,往往忽略去顯而易見的統計數據,而僅僅依賴於相似度來作出判斷,簡單來說就是“經驗主義”,但這必將帶來預測的成見(書中稱“系統性失誤”)。

02.接下來本書詳解了系統1和2的特性:①系統1:運行很快速且無意識,不費腦,處於自主控制狀態;②系統2:需要耗費腦力,運行需要行爲、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關聯。比如運算複雜計算題。

03.系統1和系統2是一種配合關係,但因爲系統1作爲決策的先行者,它會認爲自己可以給出答案,而拒絕系統2出場,所以我們做出的很多決策都是基於系統1的直覺反應,而非系統2的理性分析。也就是說明我們大多數時候是非理性的。

04.書中說了一個“啓動效應”,如何理解呢,就是說行爲會啓動我們的狀態,比如高興時候會微笑,但是如果你做出了微笑的表情動作,也會反過來啓動高興的狀態。比如嘴巴咬住一支鉛筆,保持嘴角微微上揚。

05.另外還說了“曝光效應”,也就是出現在你視野中次數越頻繁,你就會越喜歡。比如讀書、戀人、廣告。還有個“常態理論”,我們對小概率事件開始會震驚,但只要出現過,會逐漸不以爲然,比如現在全疫情的患者新增數字。

06.類似的效應和理論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其實都是爲了說明我們大腦的運作機制,喜歡“偷懶”,喜歡用直覺題材理性分析,所以往往會產生偏見和決策失誤。比如周圍年輕人結婚晚,就想當然的認爲這是普遍現象。

07.爲了避免這些偏見和想當然的錯覺,作者給出了幾條建議:①刻意放慢思考,調取系統2參與;②多引入外部建議,聽取建議(因爲認識別人錯誤比自我認知要簡單)③假定失敗,避免樂觀偏見(分析如果會失敗的原因,提前避免補漏)

08.不知道你聽沒聽過一句話,“悲觀者往往正確,而樂觀者往往成功”這句話要辯證的來看,悲觀是對當下和未來不理想的預判,但判斷之後否定和放棄。而樂觀者是基於現狀與未來的不理想下去找到突破點,二者是決策的不同。所以正確的思考方式是,做一個悲觀的樂觀主義者。

PS:瞭解大腦的運作機制,可以讓我們認識自己,避免偏見,更多的去引入系統2參與決策工作。比如多讀書、多看研報、多交流、多行動和覆盤。

共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