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團散記

紅團散記

媽祖文化中,媽祖祭是一個主要內容。媽祖祭的最重要的祭品之一,是“紅團”。昭然明德報天恩,礿祭惟馨做紅團。“紅團”是莆田特色美食,紅紅火火,喜氣洋洋,歷史悠久,相沿成風。天、神、祖、人,都喜歡喜氣洋洋的“紅團”。“紅團”分“年團”、“婚團”二大類。媽祖祭之一,在春天。助祭此行春滿眼,沙明草暖白鷗眠。春祭,一般用“年團”。

莆田遊氏,一直有做“紅團”的。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後埔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一直是莆田遊氏的聚居地。莆田遊氏,從唐太常卿公的乾寧二年,至宋刺史輔公時的隆興元年的近300年,在後埔村的隔壁螺塘楓林度過。“紅團”,與楓林有關。

莆田遊氏四世爲遊彖,官居唐太常卿,主管禮部。唐代太常卿爲九卿之一,正三品,主持皇帝祭天、皇家祭陵,主管禮部,定過年習俗等。過年習俗,與“天”有關,依據《禮》,細微處,如做“紅團”,透着厚道、中庸、認真、虔誠的意味,古例的元素多,用以表達對於老天爺、媽祖的崇高敬意。廟前媽祖意,誰爲相依依。這一切,當然都是媽祖文化。

“紅團”祭品,《集韻》:“團,粉餌。”又說文:“餌,粉餅也。”紅團過年時祭天、祭祖,也用於在社廟中排宴桌,人神共享。“除夜,數日前各以牲羞粿餌饋送親友。”莆田粿餌,有紅團,也稱爲粿,春節做紅團、番薯起,可稱爲做粿。紅團皮着紅色,印吉祥的漢字和圖案,如“福”、“財丁貴”、“喜”,雙孩兒等,寄對美好生活的願望。

莆田,舉行婚禮的那一天清早,成年禮(俗稱 “上頭”)之後,會分“成人團”給族親。成人團是個大紅團,上面的圖案是“雙孩兒”,寓意子孫滿堂。《禮》:已冠,而“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之意,告知上天,新人已成人。“摯”是見面禮,用紅團。

莆田遊氏與“紅團”、螺塘、媽祖有關係,唐代開始有淵源,宋代繼續發展。過年習俗,與“天”有關,依據《禮》。唐代,由太常卿定。“紅團”由來,與寒食節、過年習俗有關。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寒食節,在清明節前,須掃墓祭祖。自顧此身無所立,恭談祖德朵頤開。寒食節的吉禮,唐代編入《開元禮》“王公以下,寒食拜掃”,成爲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

寒食節的吉禮,後演變爲皇家祭陵、官府祭孔、祭先賢、百姓祭祖、過年習俗等的一般程序。時一家或一族人同祭祖,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一些寒食食品,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高處,意沾先祖德澤。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麪、青團、細稞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

紅團,取義於皇家祭陵中的寒食食品中的青團。唐乾寧二年,唐太常卿遊彖公在楓林,安度晚年,推廣“紅團”。此後,莆田人過年過節,祭神祗、祀祖先或婚慶時,往往製作實心紅米團,取內涵“紅”和“團”。

紅團三種:一用糯米舂成細末粉,叫“米祭”,曬乾備用,加水一起揉勻,加點食物紅成米團皮。另一用麪粉勻揉成米團皮刷紅蒸熟時,也成紅色米團皮。它的餡大都是甜的,也有鹹的,是以糯米加入蔥花、香菇、蝦皮、花生、肉絲等調味食物。甜的是以綠豆爲餡,加入紅糖、茴香一點,別具鄉土風味。還有一種,以地瓜乾絲碾細爲餡。

紅團用木印模印,做時,主婦們圍“大笠孤”四周,工序規範,配合默契。紅團用途廣泛,過年時的“做歲米團”多,喜氣洋洋,分外紅火。“做歲團”,有內涵的,有詩的。殘臘即又盡,東風應漸聞。一宵猶幾許,兩歲欲平分。燎暗傾時鬥,春通綻處芬。明朝遙捧酒,先合祝堯君。

“做歲”,就是祭天;莆田,“做歲”是最大的節日。“做歲團”起源於唐朝。歲陰窮暮紀,獻節啓新芳。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冰消出鏡水,梅散入風香。對此歡終宴,傾壺待曙光。李世民的“做歲”詩,莆田有流傳。李世民以皇帝的視角描寫出了過年的情景,盛大而奢華,天家本色。

“紅團”分“年團”、“婚團”二大類。媽祖祭,一般用“年團”。“年團”是主流,“婚團”也比較多。結婚,即“拜天地”,紅團也是必須的。一首詩,描寫一對新婚夫妻一起守歲的情景,美酒細斟,情話綿綿。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棕裏覓茴香。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爲待曉光摧。裏頭有紅團的。

結婚用的紅米團,莆田俗稱“成人米團”、“婚團”製作時,婦女須穿紅衣,花好月圓,又紅又吉。筵開吉席醉瓊觴,華國樓頭鸞鳳翔,印證同心臨綺閣,影傳笑吻粲蘭房。成人米團要分給親友的,個大,專用“雙孩兒”印模,取早生貴子之兆,襯底的“雞蕉葉”不能剪斷,須兩個連在一起,取成雙成對、百年偕老之意。蓮開並蒂,帶結同心。燕爾新婚正妙年,親朋爭說好姻緣。

結婚,即“拜天地”。用“婚團”祭天,新人可得到老天爺的祝福。紅米團是莆田民俗的特殊禮品,新媽祖之祭中,也要用的。“紅團”,遊彖,唐太常卿,退休以後,在楓林安度晚年,雨餘溪水掠堤平,閒看村童謝晚晴。名文《遊氏荔枝林記》記:“莆城北紫霄之東有楓林街,遊氏聚族在焉。左有壽水之瀠洄,右有古囊之環峙,南挹壺山之秀,北枕滄海之流。”

楓林這塊地方,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古時有楓林街,驛道經過,過官塘橋,後卓溪的遊公橋、延壽橋連通城廂。楓林是一處風水寶地,可稱爲鳳穴。鳳凰的頭在渭陽石船尾,身在福平山,兩翼分別在堰房裏和楓林宮後石頭山,飛向紫霄。楓林是鳳穴,唐朝林姓林披,接着遊姓及再後的俞姓俞佈政擇居該地。唐朝林姓林披,爲九牧林之祖,後世出了神,天后媽祖。楓林是鳳穴,“鳳”應該就是媽祖。

楓林,鳳林,古稱北螺村,就是現在的福建省莆田市的西天尾鎮北側、紫霄山南麓的鳳林自然村。北螺村,有個大池塘,雅稱“螺塘”。因北螺村在螺塘之北,故名。螺塘是一個淺水草灘,後被墾荒種植。我從1998年春天開始,業餘在黨校一心一意做新媽祖。新媽祖,有四“螺”。媽祖的根,在北螺。媽祖出生地,黃螺。媽祖祭的八股誦,塔螺風格。媽祖扇,媽祖系列小冊子,哈螺品牌。

北螺村,楓林,有一個“紅團”的故事,非常著名,即“紅團施善”。“紅團施善”,也作粉團施人。唐朝,北螺村林氏祖先有一老母,平生好善,常作粉團施人。前來索取粉團爲食的窮苦人很多,林氏老母孜孜不倦,略無怠意。這個事蹟,感動了上天。

有一得道高人,每日化作乞兒前來,每次索食六七團,母日日與之,終三年如一日。這個高人知道,其心誠也。粉團之善當然有限,但林氏老母一片誠心不倦,乃是無量福田。因此,這個高人就說了幾句話,“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府後有一地,葬之,子孫官爵至一升麻子之多。”其子孫依指點,葬之。“九牧林氏”奇蹟由此開始,並漸漸地有了一個莆田“無林不開榜”之謠。媽祖,“九牧林氏”之後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