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與希望》第21期讀書會收穫

昨天的讀書會在甜甜老師甜甜的柔和的主持下,大家有更多的一些碰撞、收穫和體會。

問題是問題,人是人,把人和問題分開。問題常發生在當事人與人的互動之間,而非當事人的個人內在。

來訪者常常把自己和問題混爲一談,覺得“我就是問題,問題就是我”。從而認爲問題是自己的一部分。或者問題是內在的。這個時候他們往往會給自己下一個定義,貼個標籤,從而很無力去面對和解決這些事情。這個時候呢,諮詢師就需要用外化來解讀來訪者的表達。

來訪者說:“我是個抑鬱型的人,我天天哪裏都不想去。”

諮詢師可能會說“所以抑鬱讓你很難走出去。”

比如一個人說“我一點動機都沒有,好像沒有能量去做任何的事情。”

諮詢師:“所以問題影響了你的能量層面。”

一個人說“我是一個自尋煩惱的人,在嘗試新的事情的時候,我總是會焦慮。”

諮詢師:“那個煩惱試圖在阻礙你嘗試新的事物。”

當我們把問題和人分開,也就會讓來訪者有一種感覺,原來我不是問題,只是問題在影響着我,然後呢,我看看怎麼樣可以跟它相處,或者是說去抗衡的一個有力量的人。

那麼什麼可以被外化呢,在對話的過程當中,許多不同的事情都可以被外化。

1,情緒。包括焦慮,擔心,恐懼,內疚,抑鬱等情緒都是可以外化的焦點。

“所以那個內疚使你對自己有什麼看法?”“所以那個恐懼如何說服你,相信走出家門是不安全的?”“那個嫉妒嘗試介入你和你的朋友之間有多久了?”

2,人際的問題,人際關係也可以被外化,例如:那個指責,那個批評,那個爭吵,那個絕望,那個不信任,那個嫉妒。

“那個爭吵是你對自己作爲一個伴侶,有什麼樣的看法?”“那個指責使你們相互做了什麼?”“那個衝突使你們對彼此的看法是什麼?”

3,文化與社會行爲。文化和社會行爲也可以和人分開。

4,其他隱喻。有時人會用隱喻來談的問題,比如他們可能會談到“怨恨的牆”“夢想”或者是“失望的浪潮”等,像這些隱喻也可以外化。

在外化的對話中,對話的過程中問題不再是個人品性的“真相”的表現,所以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變得突然可見而且可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