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休息法》:越休息越累,你真的會休息嗎?

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  ——列寧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

不論忙不忙,總是覺得很累;

週末或假期休息,睡得很多,卻還是很困很疲憊;

注意力無法集中,總愛胡思亂想……

如果你不幸出現以上症狀,說明你累了,且累的不是身體,而是大腦。



《高效休息法》,作者久賀谷亮,耶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博士,美國神經精神醫學學會認證醫師,擅長最先進的正念認知療法和TMS磁刺激治療法。書中首先以摘要的方式介紹消除大腦疲勞的七大休息法,包括正念呼吸法、動態冥想法、壓力呼吸法、“猴子思維”消除法、RAIN法、慈悲心、掃描全身法。然後,通過微小說的形式,輕鬆驗證了上述理念和方法。


作者在《高效休息法》中提出,造成身心疲憊的根本原因是大腦疲勞,而消除大腦疲勞最切實可行的方法,就是不再糾結於過去和未來,通過“正念”保持專注、聚焦當下,才能獲得真正的休息和放鬆。

一、疲勞的“罪魁禍首”——DMN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高效的休息場所。只要你的內心未被治癒,就永遠無法擁有真正的休息。而最切實可行的休息方法,就是讓你的大腦獲得休息。

大腦僅佔身體重量的2%,但是每天卻要消耗身體20%的能量。一個更可怕的事實是,就算你在發呆放空,大腦也依然每時每刻在消耗能量。而消耗這些能量的正是一個被稱作“DMN”的腦組織,即“預設模式網絡”。

DMN堪稱是工作中的“勞模”,即使大腦沒有進行有意識的活動,它也會不斷地運行。這個DMN就像掛了空擋的汽車一樣,即便你沒有啓動汽車,它也會自動進行基本運作,就像自動在駕駛一樣。

DMN佔了大腦能量消耗的60%~80%。也就是說,DMN是大腦最大的能量浪費者,也是導致人類大腦疲勞的根本原因。即使是發呆、放空自己,只要DMN持續過度運作,大腦就永遠不會獲得休息。這就是“明明一整天都在發呆,但還是很累”的原因。

因此,如果不塑造一個可以抑制DMN活動的大腦結構,你將永遠無法獲得真正的休息。而掌握正念冥想,就能夠抑制DMN的關鍵部位,避免雜念對大腦能量的消耗。

世界很多名人,商界大亨都熱衷正念冥想,如蘋果CEO喬布斯、NBA球星科比,以及日本松下電器創辦人松下幸之助等等。從東方到西方,正念冥想已經成爲許多成功人士的生活習慣,也是讓他們大腦保持清醒、幫助他們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心無掛礙,專注當下

王陽明說"當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想要大腦獲得休息,必須專注當下。

專注當下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尤其是對於成年人來說,做到心無雜念、無牽無掛幾乎不可能。

有一則故事:

一天,有源禪師去拜訪大珠慧海禪師,請教參禪用功的方法。他問慧海禪師:"和尚,您也要用功參禪嗎?"

禪師回答:"用功!"

有源又問:"怎樣用功呢?"

禪師回答:"餓了就喫飯,困了就睡覺。"

有源不解地問道:"如果這樣就是用功,那豈不是所有人都和禪師一樣用功?"

禪師說:"當然不一樣!"

有源又問:"哪裏不一樣呢?不都是喫飯睡覺嗎?"

禪師說:"一般人喫飯時不好好喫飯,有種種思量;睡覺時不好好睡覺,有千般妄想。我和他們當然不一樣。"


專注當下就是立足當前,聚焦眼前,認認真真地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該喫飯的時候喫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該工作時工作,該玩耍時玩耍,放下日常瑣事,放下心中雜念,如此,方能遠離煩惱,心靜如水。


呼吸是意識的錨,而雜念就像不停翻滾的浪。不管什麼樣的雜念試圖吹亂你的內心,掌握好呼吸就沒有問題。

因此,可以通過“正念呼吸法”,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具體的方法是:挺直脊背,放鬆腹部,閉上雙眼,然後去感受與周圍環境的接觸,注意與呼吸有關的感覺,一旦浮現雜念,就將注意力重新放到呼吸上。


三、慈悲爲懷,常懷感恩之心

大腦的疲憊感產生於我們過多的雜念,而清除這些雜念則需要我們用美好、積極、健康的態度看待身邊的人與事物。

正向心理學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人的幸福有48%是由基因決定的”,這部分也是我們無法主動掌控的。那剩下的52%到底是什麼呢?是人的想法和行動。要想提高自己的幸福程度,最好專注於自己能掌控的這52%。研究結果顯示,對他人和社會懷有感恩之情的人更容易擁有幸福感,在腦科學領域也有數據證實這點。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道:“夫養性者,性自爲善......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徑也。”

慈悲爲懷,保持善良,百病不侵,纔是養生的大道,也是保持精力充沛的關鍵。

李嘉誠退休之後,熱衷於公益活動,經常工作到深夜,甚至比退休之前還要忙。家人看不下去,希望他能愛惜自己的身體,但是他卻越忙越精神。

一個人擁有慈悲心的時候,心是向外打開的,這個時候身體和外界的能量是通順的,內心的能量也就達到了平衡,人們的心就會變得平和,自然也會有好心情、好情緒、好身體、好精力。

總之,感恩之情可以化解憤怒、恐懼、嫉妒等各種負面情緒,讓我們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

大腦的所有疲勞和壓力都來自過去和未來:對過去的事情心有不甘,對未來的事情充滿不安。

讓我們做到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學會休息,高效休息,過好當下,如此甚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