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之美》:動物骨骼的機能美

攝影師善於用鏡頭捕捉和展現事物的感性美,而獸醫懂得動物的機體結構和形態特徵。攝影師和獸醫這兩個看起來八竿子打不着的職業碰撞到一起,捧出了一本由218幅高清攝影作品和16萬字科普解說組成的、讓讀者既享受視覺震撼又得到知識普及的藝術科普書——《骨骼之美》。

《骨骼之美》是由攝影師湯澤英治和任職於橫濱市立動物園的獸醫東野晃典合作完成的作品。書中甄選了129種動物的骨骼標本,按照物種分類排序,通過218幅高清黑白照片展現出這些動物骨骼標本的整體結構和局部細節。

尤其可貴的是,作品中骨骼的整體結構造型完全貼合動物的突出特徵,均展現出動物在自然界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形態,讓讀者很容易聯想到這些動物活生生的樣子。雖然僅剩一副副骨骼標本,但彷彿尚未完成的3D建模圖形,似乎填補好血肉之後便能“活”起來。

封面上這幅印度眼鏡蛇骨骼,軀幹盤在地面,頭部高高昂起,好像在謹慎地觀察四周。太平洋潛鳥骨骼整體傾斜向下,頭部指向下前方,彷彿正在水中迅速撲向鎖定的小魚。印度狐蝠骨骼呈現展翼飛翔的形態,松鼠猴骨骼蹲在地面,戴帽長臂猿伸開一隻長臂就像單臂掛在樹幹上,而二趾樹懶骨骼則像倒掛在樹幹上。每一副完整動物骨骼,都以這些動物最常見的姿態出現在照片中,骨骼的結構和形態清晰可見。

作品中選擇的骨骼局部細節包括頭骨、前肢或後肢的肢端骨骼、脊椎骨、腰骨、頸椎骨、喙部、牙齒等能展現物種特徵的關鍵部位。在這些照片中,不同種屬的骨骼特徵、相近物種的相似和差異之處,都一目瞭然。

黃綠烙鐵頭骨骼曲伏在平面,分成兩部分的下頜骨骼明顯展開。正是由於這種分成兩部分的下頜骨骼結構特徵,讓蛇類可以把嘴巴大大張開,吞食比它頭部更粗壯的獵物。

鳥類的體型多數小巧輕盈,適應飛行的需要,鳥類的骨骼同樣輕便,其主要的長骨內充滿氣體,骨髓部分也是中空的,骨骼外層的骨皮質也非常薄。不過,也不必因此擔心它們太過脆弱,因爲它們的骨質磷酸鈣含量比哺乳動物高,骨質雖輕卻密,比看起來強韌得多。

儘管同屬鳥類,但爲了適應各自的生存習性,不同目科的鳥在喙、爪等部位的骨骼也有着明顯的不同。

善於啄破種子的錫嘴雀,喙大而厚;智利火烈鳥的喙周圍有過濾器官,能伸到水下過濾水中的藻類和小動物直接進食;要從泥中找昆蟲喫的美洲白䴉,喙部細長;斑嘴鴨的喙寬而扁平,觸覺發達,能夠在渾濁的水或泥中覓食。

速度、力量、靈敏、柔韌、耐力、爆發,不同物種有着不同生存特長;粗壯、輕盈、跳躍、攀爬、飛翔、撕咬,每一種生命特徵的背後都有各自的骨骼形態支撐生命的技能。骨骼是生命體的支架,更是生存技能的結構保障,這正是《骨骼之美》中所呈現出的動物骨骼的機能美。

動物全骨架以其結構的完整精密,呈現出造物的神奇和生命機體的精妙;而骨骼局部特寫展現出的細節,則充分證明了自然界物種進化的多樣性。

即使拋開骨骼的知識,僅就這一幅幅攝影作品來看,無論對動物完整骨架的忠實還原,還是對頭骨、四肢等部位的局部特寫,都展現出一種簡潔而又厚重的藝術美感和對生命力量的敬畏之心。

全黑背景中幾乎看不到任何輔助支撐物,簡潔的光線,乾淨直觀的構圖,把骨骼的形態和細節展露無遺。骨骼上的紋理和線條、凸起和凹陷,清晰可見,相鄰骨骼連接面的嚴絲合縫。無需任何贅飾,骨骼本身就有一種抓住人眼光的張力,無聲訴說着生命的頑強和優雅。

當然,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單獨翻看一幅幅圖片的時候,除了欣賞視覺美之外,對這些骨骼特徵的細節並不能區分很清楚。書的末尾部分提供了按物種分類排序的文字解說,通過這些解說,可以理解這些動物骨骼的結構和特點是怎樣爲動物的生命特徵和生存能力服務的。所以,這本《骨骼之美》不僅要讓讀者看到骨骼的天然美,更要讓讀者看懂骨骼的機能美。

2021.04.21霧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