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閱讀227/300】《當我遇見一個人》

【快速閱讀227/300】《當我遇見一個人》愛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愛孩子,也是愛自己內在“受傷的小孩”。教育的本質,其實是父母的自我修行。你必須去感受,才能獲得療愈。看見是療愈的開始,看見是真正的愛。

第一章覺察:遇見內在的嬰兒

        如果順從天性的親密育兒反而會使媽媽感到無所適從,那麼她的心裏一定有一個糟糕的內在嬰兒。母嬰關係的影響會伴隨我們一生,認識它,我們便有自由去改寫自己和孩子的命運。陪伴我們自己,回顧生命最初。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故事多一分理解,對孩子就會少一分評價和要求,多一分看見和療愈。

1、親密是母嬰關係最自然的狀態。孩子越小,與扶育者的關係對其一生的影響越重大。在心靈成長的過程中,最難療愈的是母嬰關係中的創傷。嬰兒出生後,處在和母親一體的感覺中。母親以嬰兒的感受爲中心,與嬰兒共振,給予積極的關注與迴應。沒有迴應,孩子的世界將是漆黑一片,而親密也可以療愈一切。只有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獨立。

2、孩子夜哭,因爲需要你。可能是感受不到媽媽的存在,順着母親的本能去安慰TA。媽媽平時多去感受嬰兒,去聯結,讓情緒自由流動。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讓曾經受傷的自己和孩子共同長大,再一次用心靈去生活。父母自己內心安靜,孩子自然會在安全的能量場中睡着。不存在嬰兒,只存在母嬰。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嬰兒都無法單獨存活,嬰兒的狀態無時無刻不在精準地反映母嬰關係的質量。

真正的陪伴是身心臨在。跟隨嬰兒,跟隨當下,不去控制和改變,這是媽媽能給嬰兒的最好的禮物,也是對媽媽自己巨大的滋養。

3、孩子最渴望的是被看見——被父母看見真實的自己。嬰兒是父母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嬰兒是極其敏感的存在,他像鏡子一樣反映父母的內心世界。愛孩子就是療愈自己的內在嬰兒,親密育兒收益最大的是媽媽。照顧好自己,及時求助。真正的陪伴是身心臨在(有覺察力地安住於當下)。哭泣是嬰兒表達內心情緒感受的方式,不應被阻止,而是被呵護、陪伴,被充分允許。跟隨嬰兒,跟隨當下這是媽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媽媽自己巨大的滋養。

4、延遲滿足能力,始於嬰兒期的及時滿足。延遲滿足能力的形成,來自於父母從小經常及時迴應和滿足孩子。越是被及時迴應和滿足的孩子,長大後越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被及時滿足的孩子更懂得珍惜和享受當下。及時滿足的真正含義,是孩子表達自己需要的時候,父母及時給予迴應和肯定,如果能及時做到就去做,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難,不必勉強,跟孩子解釋原因即可。放下焦慮的頭腦,不在評判孩子,以一顆謙卑之心,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玩耍,享受當下的生命。因爲信任,所以能安心等待。學會享受當下的幸福。

5、退行,內在療愈的種子在發芽。儘量滿足孩子的依賴,允許他能力退化,允許他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不強迫他對其他人友好。允許退行,細心觀察,你會發現有成長在進行。

第二章 態度:放下評判,全然看見。

        不打擾,是一種尊重孩子內在成長節律的大智慧。父母不用慣性思維框住孩子,孩子才能通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去體驗屬於他的無限可能。若父母用自己全部認知去教育孩子,最好的情況孩子也不會超過父母;若父母對孩子的靈魂心懷敬畏,只是給予關注、陪伴,而不打擾,孩子自然會成爲大衆眼中的奇蹟。你過去走過的彎路,可能正是孩子未來開拓的藍海。孩子的出生,是來引領我們迴歸心靈的生活。培養一個天才很容易,父母只要不用自己僵化的、自以爲是的頭腦試圖教導孩子即可。

1、不干擾孩子內在的成長節律。孩子自我發展、自我教育的過程有着神聖的內在規律,孩子會天然去體驗各種事物,最好的教育是不教育。在愛的陪伴下,不打擾就是對專注力最好的培養。

2、限制是僞造的愛,父母可以不理解孩子行爲背後的原因,但要避免用自以爲是的“正確道理”去限制孩子,若真心爲孩子好,愛比教育重要一萬倍。越禁止越逆反,學會正向給孩子下指令,例如(我讓你“不要想一頭粉色大象”,可是在你腦海中留下的確實一頭粉色大象。正向表達去想一頭灰色大象,明確說出你的目的)。

3、規則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礎上,孩子無需刻意培養,給予充足的愛,放在孩子自由發展,他就會展現無限的可能性。規矩只有在涉及兩個以及以上的人的時候纔有意義。脫離感受的規則冷冰冰,規則不是被訓練要求來的,而是在感受的基礎上自然形成的。給孩子的愛,再多也不爲過,兩個清楚自己感受的人之間自然形成規則,而且是流動的、靈活自在的規則,我們要真實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讓孩子自由選擇,成爲他自己。

4、智力發展來自於體驗而非知識。請給孩子空間,讓他自由感受、體驗各種事物,別用我們狹隘的頭腦來限制孩子的無限可能。好習慣無法培養,壞習慣只因匱乏愛。真正的好習慣其實無法靠訓練養成。若有充足的愛流動,孩子的好習慣會自然呈現,無須訓練。真正美好的品格,是得到充足的愛和允許之後,靈魂自發、自然的選擇。任何頑固壞習慣背後都是在呼喚愛。

5、不期望改變。無論父母的話說得多漂亮,貌似多尊重孩子,但只要起心動念想要改變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愛,而是能量被阻塞。當我們有了足夠高的覺知,就會發現每個人當下的體驗就是他最需要的體驗,而只有無評判的覺知和關注,纔會點亮對方的心。

6、父母的負面投射,創造了孩子的負面現實。投射是有能量的,如果父母堅持不懈地把負面的擔心和評判投射給孩子,就等於在給孩子創造一個負面的現實,再好的孩子,也會被父母長期的負面催眠搞砸。看見孩子的閃光點,正面去強化。

7、孩子與社會的關係,就是與父母關係的投影。現實社會是溫暖還是殘酷不取決於社會本身,而父母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親子關係的真相創造了世界的真相。改變自己內在的關係模式。現實社會是溫暖還是殘酷,不取決於社會本身,而取決於父母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親子關係的真相創造了世界的真相,我們不用抱怨社會,父母的自我成長就是爲了給孩子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第三章 童年的溝通模式決定未來的關係模式

        父母和孩子建立怎樣的溝通模式,孩子在未來就會重複怎樣的關係模式。無所隱藏,正是精神分析所做的事,然而讓真相呈現的,並不是分析,而是愛的照見。請用最大的善意呵護孩子無所隱藏的狀態,莫要讓評判裹住他的本心,莫要讓他因受傷關閉心門。關上的一剎那,我們就真的錯過了。

1、不同迴應,帶來不一樣的人生。給孩子生命最好的滋養,是確認孩子的感受,類型:共振互動型、以母親爲中心型、無關反應型和情感逆轉型,其中最理想的狀態是共振互動型,嬰兒自主的微笑,激盪起母親的喜悅,母親也發自內心地對嬰兒微笑;嬰兒夜半啼哭,母親哪怕在另一個房間也會同時醒來,衝過去撫慰嬰兒。母親以嬰兒的感受爲中心,與嬰兒共振,給予積極的迴應與關注。

2、不評判,只確認感受。如果父母是在“無關反應”和“情感逆轉”的環境中長大的,那麼很難與孩子產生自然豐沛的情感呼應,但至少可以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反應模式。拒絕不等於傷害,讓孩子受傷的是附帶的評判,沒有評判的拒絕,沒有委屈的付出,愛依然可以流動。

3、孩子間的衝突不會引發創傷,但父母的干預會。衝突是生命歷程中必然的體驗,是孩子生命張力的體現,如果父母制止和評判,就會讓衝突真正的變成阻礙成長的壞事。不出現危險家長最好不干預和評判。

4、幸福的關鍵不在於陪伴時間的多寡,而在於陪伴質量高低,當我們完全不想改變對方時,纔可能真正陪伴對方。通過覺知培養陪伴的品質,父母要通過自我覺醒與成長提高陪伴的品質,更好的活在當下,更好的臨在。不改變,才能真正的陪伴。爲什麼想要改變對方?因爲看不見對方的真實存在,只看見我們頭腦中想像出來的“正確”的對方。通過覺知培養陪伴的品質:覺知頭腦中的妄想,真正的共情,和對方交談,交談的核心是理解對方的感受,並且把自己的感受反饋給對方而不是自己的想法。父母無需完美但需誠實。禁止孩子表達情緒,是造成孩子意識和潛意識的分離,這纔是形成心理創傷的基礎。

第四章 會痛的不是愛

        輪迴有巨大的推動力,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會把心理創傷傳遞給孩子,無論我們在意識上多希望孩子不再受苦,潛意識卻總在製造相同的陷阱。有的父母秉承“愛與自由”的理念,卻經常遭到周圍人的攻擊,這是因爲人類潛意識。沒有覺知的人看不得享受愛與自由的孩子,那樣會觸發他們舊有的創傷。做好父母,需要強大的自我認識、自我成長的意願,然後像母獅子一樣充滿力量,捍衛自己的孩子。

1、沒有界限,只因缺乏愛的能力。沒有界限,不是因爲無私;沒有界限,哪怕是付出,也是自私的行爲。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真正的好心,是尊重每個人的不同,尊重別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只有當別人希望聽取我們的意見時,我們才真誠的分享自己的看法,這樣的好心必然得到善意的反饋。

2、孩子不必爲父母的錯買單,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選擇,孩子無須爲父母的選擇承擔後果。

3、可以不原諒父母,我們不是一定要和父母修復關係才能自我成長。父母也許一輩子也不會真有能力真正看見孩子,但我們依然可以成長,並且擁有愛和不愛父母的自由。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係決定孩子的性格。

4、控制是對孩子的情感勒索。父母的控制慾伸向哪裏,孩子一生都將在那裏體驗到扭曲的痛苦。溫和而堅定地“反控制”,做自己,可以參考《不要用愛控制我》。家庭秩序不可錯位,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中的“定海神針”。告訴孩子父母的事會自己處理,跟你沒關係,孩子會有踏實的安全感,能夠專心發展自己,同時學習到父母自我負責的態度。

5、在人的攻擊行爲背後,是對愛的強烈渴望——渴望有一個人能夠寬容自己所有的攻擊,能夠無條件的愛自己,能夠把自己從無盡的痛苦中拯救出來。所有已經發生的苦難,且讓我承擔,且於我終結。覺察是起點也是終點。把能量集中向內,覺知自己的情緒感受,安撫自己的內心嬰兒,所有對別人的指控,都是自我指控。孩子是幫助父母走向自我認識的橋樑,有意識的逐步提升覺知力,是做好父母的根本法。抗拒讓能量固結,而接納讓一切自然流動,呈現完美的安排。覺知就是全然的體驗。

第五章 外在:你配得起更好

      破除潛意識中的限制性信念,未來的發展纔不會受制約。

1、真正的富養,是內心豐盛流動。若父母沒有覺知,把匱乏感和愧疚感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未來跟金錢的關係也將沉重而艱難。童年的匱乏影響孩子的一生。誠實迴應孩子的需求。

2、認爲自己值得,財富就會追隨你。父母若對金錢沒有匱乏感,在能力範圍內全然滿足孩子,孩子未來和金錢的關係自然輕鬆豐盛。一個人能擁有多少財富,取決於他的潛意識認爲自己配得上多少財富。所有關於成功的信念都制約你成功。

3、給孩子豐盛的人生:聽見孩子的欲求;及時迴應,誠實迴應,無條件給予。覺察自己的感受和欲求,創造接觸滿足,滿足後退回。守住自己的初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