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的人生裏究竟該讀什麼書

我曾經在老家生活了三十年,除了我二哥給我指了一個考研的人生方向之外,那三十年裏並沒有得到過其他關於人生的指導建議,一直是糊里糊塗地活着。

在三十一歲那年我終於進入了大學校園以後,才陸續有師長給我指點迷津,包括新時期“傷痕文學”作家盧新華在內,前輩們都在爲我指點迷津時說過同樣的話,那就是三個字:多讀書。而在現實世界中,許多有所作爲的人和諸多靈魂豐盈的人,的確都具備多讀書的特徵。

由此可見,人生在世必須愛讀書、多讀書。

不過,直到臨近天命之年,我才理解了前輩們爲什麼都會送給我“多讀書”的仨字建議。假如現在有人來讓我提供人生指導建議,我就會毫不猶豫地送這三個字給對方。

人生充滿不確定性,不但誰也無法始終保持安穩的狀態,而且沒有人能保證你一定成才、一定成功、一定幸福、一定順遂,也沒有人能時時刻刻地跟在你身邊隨時做你的全天候人生導航儀。

然而,這種人生現實與多讀書有什麼關係?因爲一個人在多讀書的過程中,既會增加知識拓寬視野,又可豐富內心產生樂趣。當一個人既懂得多、視野寬,又有內涵、有樂趣,小則可以提高生命質量從而更好地享受生活,大則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從而有所成就。

那麼,在有限的人生中究竟該讀什麼書呢?我不止一次遇到過有人來讓我推薦書目的情況,在回答時我其實頗爲躊躇,因爲我知道讀書這件事,也是因人而異,同樣一本書,既會有人愛讀,又會有人讀不下去,即使都愛讀也可以讀出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效果來。

因此我不能保證把自以爲很好的書推薦給別人後,別人就能同樣覺得好。不過,我還是會抱着隨緣的心態推薦幾本書,但對對方的讀書結果如何並不關注。

當然,權威人士的推介書目對於不知要讀什麼書的人大有必要,這就像我不是很懂電影卻想在有限的時間裏多看一部質量高的電影就會看一下電影評分一樣,許多人需要這種閱讀書目推介。

讀書於我一直是很自然的事,在我的讀書生涯中,從來沒找人推薦過書,即使是前面所提到的師長們給我“多讀書”的人生建議時,我也不曾追問“要讀哪些書”,而他們也沒提具體書目,估計我要追問的話,他們必定會答:“讀你感興趣的書。”

健康而正當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人生最好的導航儀,這於讀書方面而言也不例外。

我愛讀書,要歸功於我有一位喜讀書的父親。儘管當年我的原生家庭是貧寒之家,因爲我父親懂得讀書的樂趣,所以他會從牙縫裏省下錢來給我們買書刊,這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村非常罕見。於是,我從小就在自然而然地讀家裏的書,上學後會積極借閱同學手中的書,還熱衷看哥哥所學的高年級語文課本。

記得我上初中時,我二哥經常借了他所在的中師學校圖書館裏的書帶回家,那些書裏既有世界名著又有大學教程,我是見書必讀,即使是枯燥的關於哲學、美學、心理學和文藝理論的大學教程也可以讀得津津有味。

多年以後,我問二哥爲什麼會指引我這樣一個沒上過大學的人去考研,他笑着說:“你上初中時就能看大學教程了,當然能考研究生。”果然,後面的事實證明了二哥的判斷——通過自學拿下大學文憑的我考上了全日制研究生。我的親身經歷證明,儘量多讀書真的有用。

讀書無論如何都有用,這是真理。

當然,讀書不能讀成書呆子,也不能讀成壞人:書呆子難以適應複雜的社會,低俗的書也能教壞人——在沒有電影、電視、電腦和智能手機之前,從前的家長們也是怕孩子讀了某些劣質書而變壞的,那時大家防壞書的心理就像現在防網絡毒害似的。古今中外,各國都有禁書,也是讀書亦可有害的例證,儘管有些禁書的確具有某種藝術價值,也只是適合部分專業人士去讀而不宜推廣。

說了半天,到底該讀什麼書?我的個人看法是,就像學無定法,讀書亦無“定書”,不是非得大家都去讀同樣的什麼書纔行。目前中小學生會有指定的閱讀書目,也是國家不得已採用考試手段倒逼學生讀名著的一種辦法,可以理解。除了學校規定的必讀、選讀書目,我覺得無論是成年人自己選書看還是家長給孩子選書看,不必拘泥於必須讀什麼書的侷限,而是先去選擇自己或自家孩子感興趣的書來讀,這是讀書的基本原則之一。

怎樣才能發現自己或自家孩子的讀書興趣呢?那就是讀來高興,覺着有趣,讀完還想接着再讀同類的書,這就是符合個性的讀書興趣點所在,那就由這個點擴散開來,繼續閱讀同類書甚至延伸到此類書的周邊書籍。

讀自己感興趣或者說自己喜歡的書,是一個人愛上讀書的起點,也是能堅持讀書的動力。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在讀自己感興趣的書,並由此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髮展方向。

不過,在讀書方面有了一定基礎之後,就不要只爲興趣而讀書了。我非常贊同魯迅先生關於讀書不妨口味雜些的建議。在公認的“多讀書”這一人生有效建議中,“多”,不應該僅指讀書數量多,還應該包括讀書種類多。

比如我作爲已經畢業的文科生如今也會看看理科方面的書,對於腦科學和物理學也有些興趣,日常瀏覽公衆號文章時所涉足的領域也相對廣泛。另外,我寫起文章來也不夠專一,內容無法做到垂直單一——因此我的公衆號吸引讀者增加的速度慢些(當前大家都推崇垂直專一的公衆號,就是隻寫一個領域的話題),對此我並不感到遺憾,相反,我還教我的孩子讀書要雜些。

當一個人讀書讀到一定境界後,就可以讀些自己不管有無興趣都覺得有些艱澀難懂的書。對於此類書,我覺得意義不在於懂,而在於讀本身——去啃些讀着困難的書,是對腦力的磨礪,可以鍛鍊思維能力並保持大腦的活躍度,讓人變得年輕。

綜上所述,關於在有限的人生中究竟該讀什麼書的問題,我的建議是分三步走:最先去讀你感興趣的書,然後帶着包容的心態培養讀書雜的口味,更高的境界是勇於去啃自己不感興趣或者覺得艱澀乏味的書。對於忙於生計的人來說,只做到第一步即可。

高英寫於2021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三月十二,週五巳時,作者公衆號:高英讀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