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捨得》再度引發焦慮:中國式父母如何教育出最優秀的“雞娃”?

電視劇《小捨得》的開播,再次將中國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焦慮、升學的無奈、校外補習班、再婚家庭、親子關係等矛盾真實而又殘酷地展現在國人尤其是國人父母面前,引發廣泛熱議。

而與電視劇中三個身處不同教育方式家庭的孩子所折射的“雞娃”們的討論,更是成爲網上關於該劇能否成爲繼《小別離》、《小歡喜》之後的爆款劇的最大看點。也再次通過三組不同的家庭,提出了一個常談常新的中國家庭教育命題——

究竟是選擇應試教育還是快樂教育?讓孩子成爲普通人還是人上人?

當一年一度的高考成爲每年的高熱話題,大學生究竟遍地都是,還是依然是天之驕子的討論一波未平時,如今關於“小升初”乃至“中考”的話題又甚囂塵上。

各路專家統計的“中考”淘汰率高達50%的概率,一度讓衆多家長焦慮不已,如今《小捨得》又將矛盾聚焦“小升初”的“戰爭”,加上前幾年不斷提及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論調,彷彿從孩子會走路,就開始了人生的百米衝刺加馬拉松大賽。

孩子們被逼上了應試教育的獨木橋,家長們也成爲陪讀大軍中有苦難言,卻又必經苦難的唐僧,只有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孩子順利畢業了,父母方能完成人生大事可以歇一歇。

伴隨而生的“雞娃”也成了網絡時代的高頻詞彙。

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爲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這種行爲就叫做“雞娃”。

與“雞娃”相輔相成的則是:

青蛙:指普通孩子,也叫普娃。

牛蛙:指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非常優秀的學生。種類也很多,例如數學比較好的叫奧牛,能看英文原版著作的叫英牛,兩項兼具的叫英奧混血牛,等等。

素雞:雞血級別的素質教育,比如鋼琴、圍棋、畫畫等各種才藝情商活動統統包含,還有延伸到馬術、擊劍、花樣滑冰、冰球等更一對一的課程。

在這些“娃”背後的則是各自焦慮的父母。而正如評論指出,電視劇《小捨得》或許可以成爲一面鏡子,給中國式父母提供一些思考:關於應該成爲怎樣的父母,以及給孩子怎樣的教育。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習慣性教育焦慮的社會來說,缺少的不是給孩子念學習緊箍咒,而是給父母鬆綁:不是我們告訴孩子如何捨得,而是孩子們教會我們究竟該怎麼“舍”,如何“得”。

捨得捨得,有舍纔有得,可是幾乎每個中國式父母都想牢牢地抓住孩子,包括他們的時間、想法、校園生活點滴、老師的態度、身邊的同學以及課後選擇的各種補習興趣班。

然而,有一個關於電視劇的橫向對比問題不得不說一句,同樣聚焦中國家庭升學及孩子教育問題,被譽爲“中國教育四重奏”之一的《小捨得》,相比前兩部《小別離》、《小歡喜》在豆瓣的評分卻是最低。

這種距離爆款還有一步之遙的《小捨得》雖然有一個切中社會熱點乃至教育痛點的熱搜話題,但是單獨把“小升初”作爲中國式教育熱點而誇大其父母的焦慮、補習班的弊端、優生名額的搶奪和貫穿其中的家庭矛盾和對待孩子的焦慮,在普遍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的大前提下,顯然並不如何當下國內教育的實際情況。

雖然優質的初中資源依然稀缺,依然需要爭奪,可是,過度地放大“小升初”的孩子的壓力和父母的焦慮,顯然有點過猶不及,甚至劇中展現的很多矛盾點有點牽強,重新組合的家庭關係矛盾和部分演員的過猛演技,也拉低了該劇的評分,成爲“小系列”中評分最低的一部。

而回歸到“雞娃”的命題和討論,爲什麼前兩部《小別離》和《小歡喜》更受歡迎和好評,就在於所展現的出國留學熱和高考熱纔是國內教育的真正矛盾所在和所謂“多1分就幹掉數百人”的教育升學“戰爭”。

這樣的“戰爭”才更容易引發中國式父母的焦慮,而這種自找的焦慮所折射的最大焦慮更在於:中年父母們無處安放的婚姻,造就沒有幸福感的孩子;有錢難買老去後的體面生活,無法保障安度晚年的父母們總想養兒防老。

而在這兩種焦慮中,隱含着一種更深層次卻必然在應試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時時處處都上演的戲碼——

中國式家長養娃有兩個基本的策略,一個是老鷹策略,就是養育“雞娃”;另一個是鴿子策略,就是放養娃。

在這兩種策略的選擇中,一開始所有的娃都是放養娃,當中間出現一個雞娃的時候,他的收益是巨大的,但這樣就會導致有更多的雞娃出現,當所有的家長都是老鷹策略的時候,就沒有人再敢去使用鴿子策略,也就是達到納什平衡,又稱爲非合作博弈均衡。

納什平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約翰·納什命名。意思就是說,在一個博弈過程中,無論對方的策略選擇如何,當事人一方都會選擇某個確定的策略,則該策略被稱作支配性策略。如果任意一位參與者在其他所有參與者的策略確定的情況下,其選擇的策略是最優的,那麼這個組合就被定義爲納什平衡。

一個策略組合被稱爲納什平衡,當每個博弈者的平衡策略都是爲了達到自己期望收益的最大值,與此同時,其他所有博弈者也遵循這樣的策略。

但當資源有限,尤其是優質資源稀缺的時候,之前的均衡很快又會被打破,因爲這個時候就會出現強化老鷹策略,甚至是戰鬥機策略,來獲得微小的競爭優勢,但邊際效應遞減,獲得90分的投入是獲得80分的10倍,獲得95分的投入又是獲得90分的10倍,獲得97分的投入又是獲得95分的10倍,最後學習就會變成有錢人的遊戲,產生階層固化,看看如今幾年的高考狀元就知道了。

而一部分評論指出,如今國家爲了避免此現象產生,就逐步實施取消學區房、私立搖號,這都是在教育上所做的努力,希望家長能夠擺脫老鷹策略,讓教育迴歸常態。

但是正如電視劇中所展現的一樣,對這些政策能起到的效果往往又是悲觀多於樂觀,不然就不會出現《小捨得》中蔣欣飾演的田雨嵐逼着兒子在家人面前背誦圓周率到一千位,也不會出現投訴補習班老師、託關係爭取優質名額等橋段。

無論是“雞娃”還是“牛娃”,娃娃只會越來越多,但是好高中,好大學永遠是稀缺資源,無論是通過分數進大學還是通過其他的選拔標準進大學,只要有競爭,老鷹策略就一定是家長的首選,而不可能採用鴿子策略。

這也是《小捨得》中三組家庭父母以及老人焦慮和左右爲難的痛點。這已經不是套路什麼樣的父母生一個蛋希望孩子能飛得更高那麼簡單了。哪怕是父母再優秀,也依然會生出學渣;哪怕是父母再平庸,也會培養出學霸。但是,在如今的納什平衡策略面前,這些小概率都已經通通失策了。

所以,纔會有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如何理解“我們必須學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在教育小孩這件事上,說永遠比實踐容易,歸根結底,舍不捨得都不再重要,家庭教育其實講究的是平等對待。而如何做到平等?就是家長不是家長,孩子卻永遠是孩子,這就要求家長保持一顆童心。

如何平等對待?就要求做到同理心,一方面是家長同理孩子,理解孩子,給孩子講道理的機會;一方面也要孩子理解父母的不易,生活不止有眼前的快樂與痛苦,也有努力後的幸福和快樂。

有舍纔有得,才能得到更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