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成長的一些底層邏輯

最近又一個同事離職去了BAT,雖然共事4年多了,但是也是最近一年纔開始多些了合作和交流,今天反思他們的行事方式,重新梳理下一些關於職業成長上可持續成長的一些底層邏輯。

一、什麼是可持續成長

可持續成長也可以說是終身成長的具體實現。可持續、可複製的成長方式對於我們的人生至關重要,只有大概率終值即峯值、也唯有如此才能推己及人,和更多的人一起相互促進。

二、如何可持續成長

賽道和路線的可持續成長

目前公司的運行模式中,大部分同事都沉浸在具體的業務中不能自拔,被產品需求催着走,可以說幾乎沒有自己的技術學習提升的空間,除非有遇到比較大的有挑戰的從0到1或者,模塊重構整合的機會,否則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維護和創新折騰上,爲了團隊的kPI努力,而忽視了自己的成長。這種以產品爲中心的模式,對於公司是很有好處,也符合公司的小步快跑,不斷迭代,持續成長的策略。但是對於開發成員卻不是那麼的優化。

最近幾個離職的同事,則不在該體系內,是少數的以技術爲主導的公共基礎團隊
,這樣對於技術的探索、成長以及整體小團隊的技術氛圍都是很好的。
同樣的工作時間,甚至更少的工作時間,由於做的能容一個是已知技術的重複運用,一個是不斷學習運用更加基礎的技術。這樣不斷積累下來差距就出來了。

所以選好賽道,選好成長路線非常重要。

一萬小時法則

《異類》中講到的“一萬小時法則”:即一個人想在一個領域取得一定成就,至少付出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
Sun公司的天才創始人、計算機科學家比爾·喬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1971年 年僅10幾歲的喬伊發現了計算機中心,從那個時候,他就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時間學習編程;即便是放假,他也找到一份編程的工作,之後更是癡迷於計算機編程的海洋中不能自拔。後來喬伊加入了Unix系統的改造任務,現在全世界正在運行的以百萬計的服務器系統軟件,依然是他們的那個Unix版本。
從喬伊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取得非常成績的“異類”,比較早的接觸某一事物,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項目進行實戰,不團提升自己的武功和戰功。

不可能讓出生幾個月的小孩會走會跑,尊重客觀事實,付出相應的時間。加班是一個快速積累的過程。所以這也是爲什麼華爲、BAT 、PDD加班那麼那麼多的原因。公司要保持快速的成長、員工更要快速的成長,沒有相應的時間投入,很難有相應的成果。

保持好奇心,面向問題學習

保持一顆好奇心,當遇到一個問題時,要不斷去追問爲什麼、搞清楚根本原因。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自己成長的過程,能解決多大的問題,就可能有多大的機遇。

自從我們自己遇到的問題去學習,顯然是不夠的,因爲自己遇到的問題是比較侷限。這時候多喝別人交流、關注下別人遇到的問題,主動的去討論幫忙分析和解決,既能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幫助別人提升影響力和信任力。

積極主動的去關心一些本不屬於你,但是又比較感興趣的事情,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

輸出分享、以教爲學

愛和別人講自己的設計,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對自己的梳理和覆盤,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以教爲學、知識的輸出是強化學習的有效途徑,原因如下:
第一, 因爲要教別人,就會督促自己發現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已有知識
第二, 教別人的過程,是一個強化記憶和認識的過程。複述只是其實是記憶神經鏈的過程。我們的短期記憶能夠轉化成爲長期記憶的關鍵就是不斷重複
第三, 教別人之後,別人提出疑問、質疑和新想法,會增強我們的認識

主動鏈接

主動鏈接更多的人,每個人掌握的信息和能力都不一樣,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要虛心的向別人請教、去學習吧就像在學校一樣,去問問題吧,就像你剛進入這個領域一樣,不要考慮面子。真正牛逼的人都不在乎面子。正如馮唐的《成事心法》中所說的三不原則:不着急、不要怕、不要臉。

最近遇到了一個危機處理:由於自己在學習音視頻,爲了結識更多音視頻圈子的人,加入了幾個相關的微信圈,看到羣裏聊天內容,覺得比自己牛逼的都會主動申請加微信好友。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同意,也怪自己自己沒有這方面的真正的換位思考,導致有個人在羣裏@我,爲什麼加他,我說了向他學習,然後另外一個人說他也收到了申請,並猜測我的目的是不是打廣告。
然後真誠的回覆了下下面的內容,併發送一個紅包化解了危機
哈哈,確實主動申請加了不少人(看到羣裏聊天內容,自己不會的,比自己強的,一般都主動申請了)。
目的有兩個:

  1. 在轉型音視頻過程,向想大佬們學習,儘快轉型。
  2. 自己在寫音視頻公衆號,會發在自己的朋友圈,想通過加更多音視頻的同學,增加閱讀量和影響力(這個確實有私心了)。
    再次抱歉,要改變這種模式。

在主動鏈接別人的時候除了上面的三不原則之外,其實還有一個不要裝的原則,也很重要。不要把別人當傻子,否則自己就是那個傻子。以誠相待,化解信任危機。

極致踐行

正如《一年頂十年》中所總結的:極致踐行,自能脫穎而出。

人堅持做一件事情,一定是從中受益。如果一件事情只是煎熬,只有痛苦的反饋,那很難堅持下去

三、今日小結:

可持續、可複製的成長路線是我們所追求的,它能讓我們不斷的向上進步和修煉完善。由於最近多個同事離職去了大廠,促使自己再次梳理一些職業發展上的成長的底層邏輯。

  1. 選擇一條可持續成長的賽道:避免十年如一日,追求一年頂十年。
  2. 一萬小時法則: 在很多領域都適用,想成爲一個領域的top,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能夠達到者卻十分有限
  3. 保持好奇心,面向問題學習:問題是我們成長路上最好的老師,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我們不斷成長的過程。
  4. 輸出分享,以教爲學:輸出分享是對我們自己學習的檢驗和升級,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
  5. 主動鏈接:鏈接牛人,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臉、不要裝。當然更要有同理心
  6. 機制踐行:極致踐行,自能脫穎而出。

感謝你的閱讀
下一篇我們來拆書《被討厭的勇氣》,歡迎關注公衆號“斌閣成長記”,一起學習成長。
歡迎交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