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浮宮與搬家

一個美國老太太在盧浮宮附近住了四十二年,但她從來沒去過。直到後來她回到美國,又專程飛到巴黎,去參觀了盧浮宮。

這是很多年前我在《讀者》上讀到的故事。在那篇文章中,作者告訴我們要把握現在,不要像那個美國老太太,因爲覺得參觀盧浮宮的機會太容易了,反而幾十年都沒去。

現在再看這個故事,可以解讀的方向就多了很多。



老太太之所以後悔,真正原因並不是因爲她住的近,而是因爲那是盧浮宮----唯一的盧浮宮。

如果那是7-11便利店,就不會覺得遺憾,也不會有人去寫文章了。這就現在那麼多商家包裝“稀缺性”的原因,強調的都是“機不可失”,“不買就後悔”。

還有一個疑問就是---- 老太太會後悔嗎?

這個問題一般不會有人問。因爲我們默認這是共識---- 那是盧浮宮,藝術殿堂,當然人人想去。(哪怕不懂藝術也不感興趣,附庸風雅也一定要去。)

但其實這個前提並不成立。因爲不會人人都想去盧浮宮。比如我外婆。

我外婆八十多了,腿腳不好。而且擁有着多數老年人一樣傳統美德----“節約”。

當年她還“年輕”的時候,我們好說歹說帶她去了趟故宮。她回來後一通埋怨,說腿疼,說我們亂花錢。而且還說故宮沒什麼,就是城門樓子大了一點。



對於美國老太,我們並不瞭解。不過現在想來那個故事是編造的可能性很大,就像那時我們編造過的很多故事一樣。爲了說明某些人人都應該相信的道理,我們編造和篡改過很多故事。

它們的結論明確又強烈,讓人記憶深刻。所以我至今還記得這個美國老太太和盧浮宮的故事。

不過讓我總能想起這個故事還有另外的原因。

我在上海住過十五年,搬過十四次家。每次搬家我都會想起這個故事,都告誡自己不能像美國老太太那樣留有遺憾,所以沒到一個地方都要把“該去的地方”去到。

所以每次搬家我都有很長的任務清單。裏面不僅包括:遷移網絡,更改地址,扔家電,買家電......還要熟悉周圍的環境,把該去到的地方去上一遍。

因爲差不多一年搬一次家,以及對美國老太太故事的堅信不疑,我去過非常多的名勝,公園和便利店。而且還有很多不同地方的圖書館借書卡,醫院的醫療卡......後來銷燬這些卡片也成了我搬家任務列表中的一項。



如今又要搬家了,所以又想起了這個老故事,以及伴隨着老故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新故事。

它們編織成了一張地圖,我生活軌跡的地圖。那上面不僅有我住過地方的印記,也有思想和觀念變化留下的痕跡。和以往每次搬家一樣,我又要給很多東西打包,把它們帶到我新的住處。但同時也要扔掉很多,很多過去認爲很有價值,捨不得扔的東西。它們曾經很多是我過去追求過的,非常渴望得到的。但隨着時間的流逝,現在卻成了負擔,成了我前行路上障礙。

我很捨不得那些東西,它們上面都有我付出的汗水,都曾給我帶來過喜悅,更留下了很多回憶。而正是這些,讓我成爲了現在的我。然後我又把它們送人,扔進垃圾桶......如果東西有感情,它們會不會埋怨我的無情;如果思想和觀念是人,他們會不會怨恨我的無義?

當然,那大概率是虛構的故事。就和盧浮宮與美國老太的故事一樣,事物對我們的意義應該有我們自己給出,而不是聽信別人的編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