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15.6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史魚和蘧伯玉,都是衛國大夫。孔子評價二人,說史魚真是直!有多直,多直接呢,“如矢”,像箭一樣,什麼話,什麼事,都像箭一樣直射出去。

孔子對蘧伯玉的評價說蘧伯玉是真君子,國家有道,他就出來做官。國家無道,他可“卷而懷之”。“卷”,是收起來,“懷”,是藏起來。天大本事,收起來,藏起來。

孔子是贊成誰呢?當然是贊成蘧伯玉。史魚是夠直啊,死了還把衛靈公擺上臺,好在衛靈公良心未泯,怎麼說還是個好人。如果真碰上個暴君,惱羞成怒,可能給全家招禍。朱熹引用楊時註解說:“史魚之直,未盡君子之道。若蘧伯玉,然後可免於亂世。如史魚之如矢,則雖欲卷而懷之,有不可得也。”可見他們都不贊成史魚。

❤️

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家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親愛的戰友們,又到六點半了,我們還是一如既往的堅持,一以貫之的學習論語。

按照慣例,還是先來複習一下昨天學到的內容。論語第15篇《衛靈公篇》的第5章。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mò)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子張向他的老師孔老夫子來討教怎麼樣才能夠在這個社會上行得通、喫得開?或者說如果自己作爲使節去出使,如何能夠不辱使命?

那孔子就說了,很簡單,還是君子修身,先從自己的言行開始,對於自己的言,要做到忠和信,對於自己的行要做到篤和敬。能夠做到忠信,行篤敬,即便你到蠻貊(mò)之邦,蠻貊之邦指的是少數民族,蠻指的是南方人,南方的少數民族稱爲蠻,東北的少數民族稱爲貊,就是即便你到了這些少數民族地區。

言外之意是什麼呀?就是那些地方民智未開,還是屬於比較原始的狀態,不像我們中原已經高度文明瞭,都懂得禮節或者說講究那麼多。但即便是在那些未開化的地區,你依然可以行得通,依然可以遊刃有餘。

如果你自己不能做到言忠信、行篤敬。那麼即便是在州里,你都無法行得通。“州里”,五家爲鄰,五鄰二十五家爲裏,二千五百家爲州,就是你的家庭、你的單位,稍微更大一點一個小地方,你都喫不開,都行不通。

所以要把這個信條時時記在心裏面,站着的時候就好像它在自己的對面。如果坐車呢,就好像它刻在了車的欄杆上面。時時把它記在心裏面,來鞭策和提醒自己,言是否忠信、行是否篤敬。

子張聽了以後,如獲至寶,就把這句話就寫在了自己束腰的腰帶上,以便隨時能夠看到,就像我們把這些名言警句作爲座右銘一樣,或者說作爲手機屏保一樣,隨時看到它,提醒自己我有沒有做到。

好了,簡單的回顧一下昨天講的內容之後呢,我們今天把重點放在新的一章上。

這一章講的是孔子對於衛國的兩個大夫的評價,這兩個大夫的行事風格是截然不同,一個是直,一個是明哲保身。那孔子到底是更喜歡誰呢?換句話說什麼是明哲保身?除了明哲保身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的選擇嗎?我們一起通過這一章好好的學習一下。

先來看原文。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首先介紹一下人,對於蘧伯玉,我相信大家跟着學下來已經非常清楚了,他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君子,和孔子的關係特別好。孔子去衛國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蘧伯玉家住的,兩個人是都是謙謙君子,互相惺惺相惜。

另外一個人是史魚,史魚這個人他屬於性格比較直的人,不管在什麼條件下,他說話都像箭一樣,不會因爲環境不同而有所改變。

怎麼表現呢?就是邦有道,國家環境好,政治清明,領導人也頭腦比較清晰,有容人之量,這個時候他說話比較直,像箭一樣。那邦無道的時候,政治不清明,領導人頭腦不清晰,這種時候他依然像箭一樣。

史魚是不管什麼條件下,他都保持這種性格,哪怕是死也依然如此。

怎麼個表現法呢?就是有一個著名的成語叫“史魚尸諫”。

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對自己的兒子說:“蘧伯玉是賢人,我多次向國君舉薦,國君還是不用他。彌子瑕是小人,我多次勸國君疏遠他,國君還是不聽。

我身爲國家大臣,卻見賢不能進,見不肖不能退。死後沒有資格把靈堂放在正堂,你把我的屍體放在窗戶邊,就算成禮了。”

大家都知道,中國人講究孝道,父親臨死的這個遺言,史魚的兒子他是必須聽從的。而史魚呢又是衛國非常著名的大夫,按照禮節衛靈公作爲國君也要去弔唁。

來到以後一看史魚的遺體放在窗戶裏邊就大喫一驚,說你這小子太混賬了,怎麼能對自己的父親如此無禮呢?

史魚的兒子就只好把史魚臨死前對自己說的話告訴了衛靈公。

衛靈公聽了以後,深爲感動,馬上命令史魚的兒子把史魚的屍體擺在正堂,按照正常的規矩來辦,並立刻重用了蘧伯玉,疏遠了彌子瑕。

那彌子瑕是誰?我們以前講過,再給大家說一下。彌子瑕是衛靈公的男寵,衛靈公這個人他是雙性戀,既深愛着南子,同時呢又搞同性戀。

和誰同性戀呢?有兩個人,一個是宋國公子朝,一個是彌子瑕。

他和彌子瑕有分桃的故事,就是有一天彌子瑕和衛靈公一起去出去遊玩,在桃園子裏,彌子瑕順手就吃了一個桃子,吃了一半兒,衛靈公喜滋滋的就把另一半吃了,兩個人合吃一個桃,可見其親密無間。

就像我們現在說一對戀人共同喫一個東西,你一口我一口一樣。

對孔子的態度來講,他還是比較欣賞史魚的,說史魚這個人直,但是比起另外一個就是蘧伯玉來呢,他更加欣賞的是蘧伯玉。

那爲什麼呢?大家想一想,衛靈公這個人雖然他不是什麼明君,但是他卻有容人之量。在他在位期間,他能夠任用蘧伯玉,任用史魚,任用這些能臣良將,祝鮀,王孫賈等等,差一點衛靈公就能夠稱霸於春秋。

如果不是衛靈公有胸懷能容人,否則的話史魚那就危險了。

想一想,商朝的比干,明知道紂王昏庸無道,還去直諫,結果怎麼樣呢?被挖了心而死。

宋朝的范仲淹多次進諫,當然他作爲言官,有這個職責。多次進諫,多次被貶職,其實是非常危險的。

再來說說第二個人,就是蘧伯玉。這裏面說了,他是君子,那蘧伯玉和史魚有什麼不同呢?蘧伯玉是邦有道則仕。國家在正道上,那我就出來做官,好好的去爲國爲民做一份貢獻。但是邦無道,國家政治不清明,我無法在此立足,那麼我也不去硬上。像史魚一樣直諫,因爲那樣的話很容易會身死道消。

我更不能去同流合污。近墨者黑,我和他一樣,那不是君子之風。

那怎麼辦呢?“卷而懷之”。就是說把自己像一幅畫一樣捲起來、藏起來,不發一言,不對任何人有任何威脅,好像我不存在一樣,以待天時,等什麼時候機會成熟了,我再出來,繼續發揮我的作用。

孔子贊成誰呢?很明顯,孔子是贊成去蘧伯玉的,認爲蘧伯玉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那這裏面蘧伯玉是君子,他採取用的是明哲保身。

明哲保身好還是不好啊?有的人認爲明哲保身不好,當然了,有的人認爲好,但到底好不好呢?這就是價值觀的不同。

我們先來看一看儒家的明哲保身之道,它一共有6條,哪六條?

1.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在,要盡孝道,不能跟君王死磕,把自己命給搭進去了,誰來替我盡孝道呢?

大家還記得以前我們講過一個故事嗎?這個人剛開始打仗的時候,經常往後退,好像很怕死,那後來非常勇敢。爲什麼呀?就是因爲他的母親在,他要孝養母親,自己死了,母親就沒人孝養了,這叫不孝。

等他母親死了,他給送終了,心中沒有心事了,他開始勇猛的作戰,最後戰死沙場。

2. 家庭比國家重要,家在前,國在後,不能給家庭招禍。

大家都知道方孝孺因爲硬槓明成祖朱棣,結果被滅了十族,包括自己的家庭,包括自己的親戚朋友,還有自己的學生,都被誅戮殆盡,教訓是非常慘痛的。

3. 世道總是治亂交替,不是一己之力能改變。亂了,卷而懷之,等待時機。

像王陽明,在武宗當道的時候,差一點被打死,後來知道首先要保全自己,最後機會來了,江西土匪橫行,國家壓不住了,必須要啓用他。寧王朱宸濠叛亂,必須要請他,到他大顯身手的時候,他就大顯身手了。

4. 明哲保身的關鍵底線,是不同流合污。這一點非常重要。你們要亂來,我可能阻止不了,但我不參與,要做到自己不受污染。

《詩經》原文:“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明”,是明於事,“哲”是哲於理。能明曉善惡,又能辨別是非,保證自己的品德不受污染,做別人下屬的,要早晚勤奮來侍奉你的上司。公司裏如果風氣不好,人家混日子,你不要跟着混,你要明哲保身,不腐敗,不偷懶,天下烏鴉都一般黑了,你也要保證自己不能黑。

5. 對君王要敬,就算他是個壞蛋,但君臣次序不能變,不要跟他死抗,等他自己過去了,下一任君王再說吧。

這個,在《中庸》裏總結明哲保身時說:“是故居上不驕,爲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在上位,不在下人面前驕傲;在下位,不跟上級對着幹。國家有道,說出話來就能經世濟國。國家無道,能夠保持沉默保全自己。

6.還有一條,在孔子的時代,還沒有進入大一統,不是中央集權國家。當國家無道的時候,孔子還有一個選擇,走!事實上,他也一直在走。 走哪裏去?走外國去,去找機會。當時的很多人,都是在其他國家發揮自己的才能的。比如說蘇秦、張儀、伍子胥等等,都是如此。

以上六條,就是儒家明哲保身的標準。這裏面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無道的時候,或者說單位亂七八糟的時候,我們有四個選擇四個選擇:

哪四個選擇呀?

1. 同流合污。 

每個人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他亂你也跟着亂,他黑也跟着黑,這是我們君子的選擇嗎?顯然不是。

2. 明哲保身。

像蘧伯玉一樣,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

3.堅決死磕。

就像比干,哪怕你把心剜出來,我該說什麼還要說什麼,該做什麼還是要做什麼。

4.辭職走人。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你這裏不用我,我無法施展才能,我可以到其他地方去尋找新的機會。每個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自己選自己的,別說別人。別自己選擇了同流合污,去罵別人軟蛋,不去死磕,那就無語了這背後就是價值觀。

你認爲什麼重要,你就怎麼做就好了,你要承擔由此而帶來的後果。

好了,這一章到這就到這裏了,再簡單的總結一下,就是衛國的兩個大夫都挺厲害的,一個是史魚,一個是蘧伯玉,史魚這個人直,不管什麼環境下,他都一樣的直,像箭一樣。蘧伯玉呢?則不然。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居而懷之。

孔子認爲蘧伯玉是君子,有君子之風。而無論是史魚還是蘧伯玉,他都碰到了一個好的國君,叫衛靈公。不因忠言逆耳而治罪於史魚,又能夠真正的知道蘧伯玉不同凡響,而啓用蘧伯玉,讓他們都能夠各得其所。

明天早晨六點半我們繼續學習下一章。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說的是非常重要的說話問題,到底該不該說?如何成爲智者?既不失人又不失言呢?明天早晨六點半,我們繼續相聚在這裏,一起學習和探討,感謝大家的聆聽,明天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