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 子曰:“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爲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15.4  子曰:“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爲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說:“能無爲而治的,我看就是舜吧?他做了什麼呢?就是自己恭恭敬敬,南面而坐而已。”

儒家的無爲而治,主要是強調要管住自己,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切都在於修身,在於管自己。

但是,由於修身的目的是平天下,所以是以平天下,以示範效應,以“絜(xie)矩之道”,以“模仿率”爲標準的修身。

絜矩之道,是《大學》裏提出來的,就是我先給大家做個示範,做個樣板,立個規矩,定個標準,大家自然會按這個來做,嚴格要求自己,不是強迫他人,而是影響帶動他人。

張居正講,孔子爲什麼說無爲而治的只有舜呢?因爲前面堯給他打下了完美的基礎,而手下呢,又有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一幫賢臣。所以他能無爲而治,換個人,換個前提條件,就做不到!

❤️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親愛的戰友們,大家早上好!又到6點半了,我們繼續學習論語。按照慣例,我們還是先來複習一下昨天學到的內容。《論語》第15篇“衛靈公篇”的第3章。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這段話是孔子呵斥子路的。呵斥什麼呢?

仲由,能真正知道德的人太少了,包括你在內。

孔子爲什麼這麼說呢?

據說是在孔子被圍困在陳國的時候,當時沒有糧食喫,情況非常危急。孔子依然是該彈琴的彈琴,該讀書的讀書,紋絲不亂。

而子路他們就沒有那麼高的修養了,看着喫不上飯,隨時面臨着危險,沉不住氣,就來質問孔子,來發泄情緒。

孔子因此告訴他: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也!關鍵時候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德與修養。

“知德”,要知道什麼樣的德呢?張居正說,義理之得於心者謂之德。如果你不是真的懂了、透徹了、心裏明亮了,實實在在自己身上有了這個德,你就不能體會到其意味之深長和真切。

而事實上呢,任何大人物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爲他們都經歷了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沒有經歷艱難困苦的人,他是不可能有大成就的。

簡單的回顧一下昨天的內容之後呢,我們今天再來學習新的一章。這一章非常有意思,就是大家普遍關心的,道家一直最提倡的思想叫無爲而治。

那麼儒家講不講究無爲而治呢?如果講究的話,那到底什麼樣叫無爲而治呢?

我們先來看原文。

論語衛靈公篇的第四章,子曰:“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爲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簡單地翻譯過來就是說:“能無爲而治的人,我看就是舜吧?他做了什麼呢?就是自己恭恭敬敬,南面而坐而已。”

說了兩個事情,第一就是能做到無爲而治的人太少了,在孔子心目中只有一個人能做到,那就是舜。

他之所以能夠做到無爲而治,是因爲第一是恭己,自己恭恭敬敬;第二是南面,就是他坐在他自己的位置上,做榜樣。

用比較大的篇幅來說一說到底是怎麼回事。

無爲而治是道家的思想,是與孔子同時代的人,稍早一點的老子提出來的,老子比孔子大一點點。

道家的無爲而治是什麼呢?

老子說:“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主,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我不需要多做什麼,老百姓自己知道該怎麼做。

莊子更極端,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天下大亂,都是你們這幫“聖人”折騰出來的!一切自然而然,你管人家幹嗎!那人,本來就孝敬!你提倡孝敬,還立貞節牌坊,所以大家爭相效仿,爲了得孝敬這個名,就裝,整出一幫僞君子出來。人們是否相愛,是否相敬,是否貞潔,都是天性,用得着你來管嗎?

無爲而治,如果要仔細深究的話,那裏面有很多很多東西需要來探討,特別是說道家的說法。

咱這裏不做太多的深究,還是把重點放在孔子這裏面說的無爲而治上。

無爲而治主要強調的就是關注自己,修身,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儒家的修煉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如何修身呢?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目的是平天下。所以是以平天下,來做示範效應,以“絜(xie)矩之道”,以“模仿率”爲標準的修身。

絜矩之道,是《大學》裏提出來的,就是我先給大家做個示範,做個樣板,立個規矩,定個標準,大家自然會按這個來做。

就像在酒桌上,有人說:“我先打個樣!”他一口喝多少,大家照着這樣辦,喝多少,這就是絜矩之道,通過行動來影響他人,而不是命令他人。

道家沒有什麼絜矩之道,你啥都別管就行了,也不用管自己。所以道家的無爲而治是真無爲,儒家的無爲而治是嚴格要求自己,不是強迫他人,而是影響帶動他人。道家和儒家相通嗎?王陽明說得最準確,叫“毫釐千里”,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剛纔更加清晰地知道什麼叫無爲而治,以宋朝的例子來舉一下。

首先說一下宋仁宗,宋朝最受大家尊敬的一個皇帝。仁這個諡號,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他非常的不簡單。

他當了皇帝很多年,國家在他治下,可以說是非常好的一個狀態。老百姓安居樂業,各個方面都井井有條,宋朝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人文各個方面相當的優秀和出色。

他做了什麼呢?他說:我一無所能,只會做皇帝,很多東西他都不去多做。

另外一個人是誰呢?也是宋朝的,靖康恥,創造了一個被俘的記錄的宋徽宗。

宋徽宗他除了皇帝幹不好,沒有他不幹的。他的字寫得好,他的畫畫的棒,他是一個園林建築專家,文學才能不錯,寫詩、詞各方面都不錯,結果做了很多事情。

因爲他喜歡建築,所以大家都爭着去獻❤️花辰綱來取悅他,整個國家被弄得是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最後,外有外敵入侵,內有民間動亂,內焦外困之下,被金國連兒子一塊俘虜,在黑龍江坐井觀天。

這一段時間我在羣裏發聲比較少,是因爲我在看《張居正》,我覺得也是非常的有意思,給大家說一下。

小皇帝萬曆,萬曆皇帝❤️朱翊鈞,十歲登基,有一年他就找張居正說:老師,我想學詩。

張居正跟他說:學詩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能把精力都放在這上。像南唐後主李煜、宋徽宗,他們詩文都不錯,但是怎麼樣呢?國家亡了!

第一現在要做的就是如何當好一個皇帝,把你做皇帝的事來做好。寫詩、書法等等,可以是你的愛好,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上去。❤️他對張居正是發自內心的佩服,張居正一說,他就同意了。接着就把原先準備好了那麼多的詩集又還回去了,偶爾的翻一下。

其實這就是一種非常正確的引導方式,不是我們什麼都做,而是要做該做的事情。

劉寶楠引用《呂氏春秋》說:“昔者先聖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響者不於響,於聲;善影者不於影,於形;爲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

這都是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凡事要知行合一。

這治天下,無爲而治,什麼也不做?學者可以在課堂上這麼講,那真正坐在治天下的位子上的人,他來學習這一段,他就有不一樣的說法,這就是張居正。張居正講,孔子爲什麼說無爲而治的只有舜呢?因爲前面堯給他打下了完美的基礎,而手下呢,又有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一幫賢臣。所以他能無爲而治,換個人,換個前提條件,就做不到!

舜怎麼當上首領的?這裏面堯是做了大量的考察。當時舜已經相當有名氣了,說他到哪裏,哪裏的風化就會好,老百姓都擁護他。

堯就不相信,或者說想去真正的去考察一下他。那怎麼考察他的呢?

第一是讓他的兒子和大臣去結交舜,從外部來跟他交流,看看這個人言行舉止到底怎麼樣。

另外一個,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同時許配給了舜,以觀其內,看看他如何對待家人的。

兒子和大臣都對堯說:和舜交朋友,看這個人真的是不錯,確實是如外界所言,不是虛名。

娥皇女英呢,和他朝夕相處在一起,看到這個人,不是外面一套,裏面一套,在人面前很謙卑,回到家裏邊就發脾氣,就換了一個面孔,而是內外一致,所以覺得這個人是真君子。

這才把位子禪讓給了舜。而舜也不負衆望,在那個位置上考慮的都是那個位置上的事,用好了人,做好了表率,那纔有了他那個時候的良好的社會環境。

而事實上,我們普通人要想講究無爲而治,是非常的困難的。無爲而治絕對不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做那不叫無爲,更不可能治。

真正的無爲要有爲,有爲方能無爲。有爲第一你要先做到榜樣,打個樣,就是培養人。你培養了一幫能幹的人,大家都能夠各安其位,正常運轉,你才能夠做到無爲。看起來你好像什麼不做,但你把一切都安排妥當了,下面的人各負其責、各安其事,有條不紊正常運行,看起來好像無爲一樣。

張居正說:“善法舜者,尚於其敬德任賢求之。” 向舜來學習的人,那麼就是崇尚他的敬德,任賢。

無爲而治是一種高境界,先有爲,把各方面都理順,然後順了,看起來好像無爲,高境界。

千萬不要因爲道家的一句無爲而治,就認爲自己可以不作爲。而是有所爲,有所不爲。

爲倒像不爲一樣好,不該爲的不爲,該爲的爲好。

今天就到這裏了,到底什麼是無爲而治,大家知道了嗎?那到底是爲還是不爲呢?怎麼爲呢?希望大家做認真的思考。

明天繼續學習下一章。

15.5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mò)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這一章是什麼意思呢?明天早晨我們來繼續一起學習和探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