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讓你在投餵時代“守腦如玉”


“投餵時代”來臨後,各種怪事也紛至沓來。

輕易被激怒,已經失去了瞭解真相的能力;

輕易被忽悠,徹底失去基本邏輯推理能力;

輕易被誘導,迷信各種亂七八糟的“陰謀論”;

輕易被套路,輕信各類暴富神話後最終被割韭菜;

☞信息繭房

1、只關注自己選擇的領域

2、只關注某一種信息源

3、只關注讓自己愉悅的東西

久而久之,你就會像蠶一樣,將自己桎梏於自我編織的繭房中,從而忘記外面的世界。

☞投餵

你所有的信息和所謂的“知識”都是被動獲取的,永遠在等待別人“投餵”。

這樣很“舒適”。

無論是刷到的小視頻,還是看娛樂微博,

都不需要去主動思考,而是順從天性。

對於被投餵的“算法大腦”而言,最喜歡的就是這樣的終端,它無需迭代算法,就可以無限次發送相同信息給你。

同類信息將無窮無盡,並“貼心”地爲你編織起一個“信息繭房”。

☞無限內卷-井底青蛙

你看到的就是你喜歡的,你喜歡的就是你看到的。

這兩者將強化你的價值觀,壓縮你的知識面。

循環多次之後最終“無限內卷”,你就會像一隻活在井底的青蛙。

☞/如果有一天世界滅亡,一定毀滅在“我是對的”這樣的觀點上。

不再有不同的觀點,因爲你會堅信自己所見就是對的。

不再需要推理和思辨,因爲信息繭房不會讓你看到另外的世界。

你擡頭所見的那個井口,就是你全部的世界。

如果有一隻青蛙不甘心,它會在手機上問另一隻青蛙:

世界真的只有井口那麼大嗎?

另一個青蛙會用鍵盤告訴它:

當然,大概一個平方米左右。

這不再是個體的“信息繭房”,而是羣體的“信息繭房”。

這件不幸的事,正在發生。

☞奶頭樂

美國智囊布熱津斯在1995年的一次會議中提出,給全球80%人的嘴裏塞一個“奶嘴”。

採取溫情、麻醉、低成本、半滿足的辦法消除“邊緣化”人的不滿,讓他們不再具有獨立思考能力。

互聯網時代的“奶頭樂”,可能並非是爲了消除“邊緣化”人的不滿,而是單純爲了利益。

但結果卻幾乎沒有區別——通過精準的算法投遞,讓你沒有辦法獲得你想要的知識性內容。

一條只有二三十秒的短視頻;

一則低於140字的八卦新聞;

一條几乎沒有營養的提問;

一個純粹是抖機靈的段子回答;

互聯網時代的“奶頭樂”,讓每個人都變回了嬰兒。

嬰兒對奶嘴是毫無抵抗力的,如果父母不主動把奶嘴拿走,奶嘴就成了嬰兒永久的依賴。

我們大多數人正陷入這樣的困境,已經無法拿開嘴邊的“奶嘴”了。

相信你也曾自我反思,想要擺脫這種被控制的困境。

可每當拿起手機,打開電腦,那些通過算法精準投遞給你的信息,總會讓你欲罷不能,幾分鐘前的自我反思早在歡聲笑語中煙消雲散。

你放棄了思考,甘願繼續被算法控制。

這與我們平時嗑瓜子很像,一旦吃了第一顆,就會喫第二顆、第三顆…

除非全部喫光,否則我們不會停下來。

這種瞬間回報讓你無法拒絕,更可怕的是,“奶頭樂”根本不會讓你有停下來的機會。

無形之中,你的獨立思考能力早已被摧毀得一乾二淨。

☞缸中大腦

哲學家希拉里·普特南提出一個思想實驗:

如果將一個大腦泡在缸子裏,

並通過計算機與其交換感官信息,

那麼這個大腦就會認爲自己生活在一個真實的世界。


《黑客帝國》完整演示了這個驚悚的思想實驗:

人類被放在一個盛滿液體的器皿中,身體上被插滿各種管子,爲電腦系統輸送生物能量。

而人類大腦,則在接受電腦系統的各種刺激信號。

依靠這些信號,每個人生活在一個虛擬幻景中。

大部分人類很開心,因爲他們過上了永恆的“幸福生活”。

投餵時代下,信息洪流、算法推薦、信息繭房多管齊下,

我們甚至沒有招架的機會,只能任人宰割。

而一旦習慣性地享受各類APP推送的“精神食糧”,我們與缸中大腦有什麼區別?

☞越來越不會思考

必須承認,進化論已經逐漸不再生效。

大腦的千億神經元失去活絡的連接能力。

日復一日後,缺乏訓練的大腦只能“輸入”信息,沒辦法甄別、消化信息。

最終智力下降,越來越不會思考,只能在“投餵”的信息海洋裏存活。

人類原本引以爲傲的大腦,逐漸演變成爲情緒和狂熱的容器。

所以許多原本看似魔幻的事情,發生在這個時代也便不唐突。

被誤判26年沉冤得雪,竟然有白癡說“他要證明自己不是殺人犯”。

江歌事件多年後,卻有人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懷疑江秋蓮斂財。

……

唯有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人”纔是“人”。

可當我們變得越來越不會思考、不願意思考,就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人”了。

☞《指環王》落幕,耐心已終結

二十年前的經典鉅作,如今竟然成了人們口中的“爛片”。

有人說“太長了”,一個戒指送了3個小時;

有人說“太燒腦”,一部電影彎來繞去;

有人說“沒激情”,看着看着在電影院睡着了;

這些評論個個比《指環王》電影還要魔幻,

他們將史詩拉下舞臺,用毫無邏輯的評論去演繹自己的無知。

他們可以花兩三個小時反覆刷無數個類似的短片,卻無法安安靜靜地坐下來看一部史詩級的偉大電影。

他們也可以花兩三個小時去反覆刷新毫無營養的微博,卻無法耐住性子花一個下午認真讀完一篇中篇名著。

史詩的蒼涼悲劇感正被消解,鬧劇的高潮G點正扶搖直上。

☞碎片化思維,新的大腦主導者

我們歷經5000年才積累起來的線性思維(理性思維),

在碎片化思維的侵蝕下正逐漸瓦解。

☞☞讀書:線性思維的反擊

翻閱人類過往歷史,可以發現:

線性閱讀是人類理性之源,也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財富。

①線性與刻意中斷線性

書籍的表現形式是時間的積累,它所傳達出來的價值和情緒是一種線性模式,你只有接收了一個時間線的信息,才能真正獲得有價值的反饋。


②主動與被動

讀書是一種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行爲,選擇什麼書籍閱讀需要閱讀者進行主動篩選,如何閱讀也需要閱讀者去自主實現。

“投餵時代”的各類信息,接收者是被算法推薦的信息接收“終端”,是一種被動式行爲。

③系統與零散

通過讀書,能夠幫助閱讀者構建系統性的知識架構,形成完整的知識儲備庫,實現知識面的關聯,拓展更多可能性;

碎片化思維,能夠給予的只有碎片化的信息,且同質化嚴重,即便這種碎片信息足夠豐富,也只是零散的碎片,無法關聯,也無法實現系統化。

在這個時代,讀書比什麼都更加重要。

☞人類文明的奇蹟:讀書

人類文明能發展到今天,讀書是最重要的一種思維訓練。

莎士比亞曾說過,“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如同大地沒有陽光。”

如果改寫一下,則是“生活裏沒有讀書,就如同大地主動拒絕擁抱陽光。”

托馬斯·卡萊爾曾說過,“書中橫臥着整個過去的靈魂。”

讀書,則是與過去的靈魂進行交流,指引未來。

讀書,不僅讓文明得以發展,也催生了思考之源;

讀書,不僅讓知識得以傳承,也激發了理性之念;

讀書,不僅讓歷史得以迴響,也植下了自由之芽;

……

人類不知歷經多少苦難滄桑,才找到利用讀書培育理性思維這條文明之路。

當創造力被時代綁架,

當想象力因碎片枯竭,

當世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當歷史不再是螺旋式上升,

當印刷時代培養的深度思考者慢慢老去,

當投餵時代養蠱的情緒製造者逐漸壯大,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回歸原點,讓讀書成爲對抗荒謬時代的利器,刺破信息牢籠。


☞多多讀書,多多益善

在這個坐井觀天的“投餵時代”,只有多多讀書,才能幫助自己跳脫出自我禁錮的世界。

托爾斯泰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那些經過時間檢驗而流傳下來的經典,是人類偉大智慧的結晶。

我們習慣了快餐式的囫圇吞棗,需要重新慢下來去閱讀經典。

只有這樣,纔有可能打破思維的桎梏。

☞唯有讀書,方能“守腦如玉”

1.《生命是什麼》


薛定諤在《生命是什麼》中提出,生命以負熵爲食,從環境中抽取“序”來維持系統組織,此爲“新陳代謝”。

這本書並不厚,不到十五萬字,卻用熱力學、量子力學、化學理論引導你去思考,生命的真正本質是什麼。

2.《上帝擲骰子嗎?》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努力摘下量子力學的“神祕面紗”。

這是中國一本不可多得的科普書,它將用極美的語言帶你擁抱量子世界。

3.《三體》

劉慈欣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提升到世界級水平。

《三體》三部曲,龐大的世界觀、應接不暇的科幻點子。

古箏行動、水滴、面壁者、二向箔..……

毫無疑問,《三體》不僅是中國科幻巔峯,也是世界級的科幻殿堂級作品。

4.《洞穴奇案》

一起虛構的食人案件,

14名虛擬的美國聯邦大法官,

14個解讀角度得出的不同的結論和判決。

《洞穴奇案》是一本法哲學書籍,也是一本通識教育的理想讀物。

不是簡單而情緒化地一分爲二,它能讓你的大腦重新思考,並向外延展。

5.《紅樓夢》

是一本史詩鉅作,囊括人生百態。

所以常有人言:讀懂紅樓夢,也就讀懂了人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