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邊界》學會跨學科思考能力,才能真正的“贏在起跑線” 01最大的浪費,就是不思考 02晚一步專業化 03能解決問題的人就在身邊 04學會跨學科思考能力 05多嘗試,才能找到最匹配的人生舞臺

文|幸福娃

01最大的浪費,就是不思考

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說:“世界上最大的浪費,就是聰明人不思考。”

袁亞湘回憶起自己考上中科院,是因爲有個很會教的媽媽,雖然媽媽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但很會激發他的興趣,和引導他思考。

正因爲媽媽善於培養他的興趣和思考能力,他就自然而然地考上了中科院。

袁亞湘院士告訴我們:不是先有遠大的目標在前,而是什麼事情做好了,自然目標也就跟上去了。

這種教育理念,跟愛潑斯坦的《成長的邊界》這本書,代表有關“人才”的最新科學解釋一樣。

很多人可能知道“通才”的好處,但是從未捨得花時間,去探索不相關的領域。

而很多家長也明白,“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不對,但是不敢不強迫孩子多學習,少玩兒。

但是這本書能讓你下決心,做出正確的選擇,你能從中認識到其中的真道理。

02晚一步專業化

愛潑斯坦還在《成長的邊界》裏,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晚一步專業化”,是真正的讓你成功的鑰匙。

“晚一步專業化”,就是多領域嘗試,想要廣泛發展個人愛好和專業興趣,成爲“通才”,確實要花費時間,並且通常要放棄“贏在起跑線上”,但是這樣做是值得的。

因爲多嘗試,或許不在這個領域發光,會在另一個領域開花。

我們知道的瑪利亞姆·米爾扎哈尼,曾經夢想成爲一名小說家,結果最後成了一名數學家,並且是第一位獲得數學界最重要獎項——菲爾茨獎的女性。

易烊千璽是唯一一位被央視點名表揚的00後。他低調,努力,善良,在娛樂圈的口碑也很好。

他不管是在舞蹈還是演戲,都以身作則,宣傳了許多正能量,給很多00後做了良好的榜樣。

易烊千璽媽媽從他兩歲開始,在他的才藝培養上廣撒網:中國舞,現代舞,拉丁舞,街舞,葫蘆絲,手風琴,書法,繪畫,甚至還學習魔術和變臉。

經過多方嘗試,媽媽發現千璽在舞蹈方面比較有天賦。最終,確定了目標是重點發展舞蹈方面的專長。

這也是晚一步專業化的最好證明。

03能解決問題的人就在身邊

曾有一位國際知名的科學家告訴我們,在追求創新的路上,日趨嚴重的專業化,會造成結果是“永不交集的平行溝渠”。

因爲每個人都在埋頭挖自己的溝,越挖越深,但是鮮有挖溝者站上來,看看旁邊的溝。即使能解決自己問題的人,就在旁邊。

這位科學家決定自己先嚐試“反專業化”,再用這種思路訓練未來的研究者;他的願景是把這種訓練普及到各行各業。

在這位科學家的人生道路上,成爲“通才”讓他受益匪淺,雖然他也曾被要求成爲一名“專才”。

北京想象空間科技創始人任閱桐,在剛步入職場時,除了公司董事長,所有同事和上級都不喜歡她。

因爲當企劃部的人說不會寫稿,沒有創意的時候,任閱桐說“我來,我可以。”

很多同事覺得她傻,而最後小丑竟然是自己。

因爲他們不知道,對於職場人來說,什麼纔是最重要的,是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其次纔是投資成本。

而有的同事甚至讓她閉嘴,否則同事都不會喜歡她。

但任閱桐認爲:“同事無法給我帶來晉升機會,也無法給我更大的平臺,那我爲什麼要在乎同事的感受?”

當那些同事還在處同事關係的時候,任閱桐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爲企業家了。

當你已經成爲企業家了,和以前的同事還有交集嗎?沒有,因爲她已經處在另一個層次和緯度了。

我很欣賞她的觀點,在不違規,不損人的前提,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潛質,那是一種成長。

像任閱桐這類人,不管是能力,還是人情世故都很懂,只要她肯。如果對你不世故,有可能你在她能力之下,不需要對你世故罷了。

只要能力強,規矩就是用來打破的。只有平庸的人,規矩就是用來框住你的。

規矩在能力面前一文不值,你的老闆喜歡你的能力,即便你沒規矩老闆,也喜歡你的能力。

讓自己成爲通才,是原本應該開拓人類思維的當代社會,尤其是高等教育,反而倒行逆施地推行專業化,忽略了對概念化和可轉化知識的早期教育。

04學會跨學科思考能力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需要跨學科思考的思維習慣能力。

因爲很多人的學習,完全可以從經驗中學習,但當經驗缺乏時,他們是什麼都學不到了。

在快速變化的“邪惡”世界,所需要的正是概念推理技能,能夠在不同背景下,把新的想法和工作任務,結合起來。

面對着從未直接經歷過的問題,偏遠地區的村民徹底迷失了。一個挑戰越是受限,越是重複,它就越有可能被迫自動化。

而那些能夠從一個問題,或者一個領域中獲取概念性知識,並且把它應用到一個全新問題或領域的人,將會獲得巨大的回報。

也就是說思維轉換,要學會舉一反三的能力。想要廣泛應用知識的能力,就來源於涉獵廣泛的訓練。

成爲專業人士的道路有很多,就像有些出類拔萃的音樂家,也是從小年紀開始訓練的。比如優秀的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

但很少有人知道,馬友友從小開始練習的是小提琴,後來又練了鋼琴。最後發現自己不喜歡小提琴,也不喜歡鋼琴,最終他選擇了大提琴。

多種嘗試,是爲了找到那個最正確的選擇。

而根據研究人員發現,上課時間或者是練習時間,並不是衡量優秀與否的正確指標。

把精力分配給不同樂器,仍然很重要。這對於那些給予“贏在起跑線上”的人來說,這個過程他們恨不得趕緊跳過。

05多嘗試,才能找到最匹配的人生舞臺

參加多種活動,在接觸一段時間後,再選擇專門某一項,有組織的課程進行選擇逐漸隨之增加,訓練量也會迎來爆發式的增長。

艾靈頓公爵從小比畫畫和打棒球,還爲此逃過音樂課,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最後卻成爲了音樂家。

艾靈頓說:“我和音樂之間沒有任何連結,直到我開始自己瞎彈。不管誰教我彈鋼琴,條條框框太多了……只要是我能坐下來彈奏想彈的東西,就沒問題。 ”

很多人自身的教育背景,從基礎階段開始就依賴老師,但之後必須要採用新的學習途徑才能繼續。

很多大師的學習方法與嬰兒別無二致,就是全力投入並開始模仿。先即興發揮,隨後在學習正式的規則。

當你還是個嬰兒時,你的媽媽不可能給你一本書,對你說這個是名詞,這個是代詞。

用切基尼的話說,就是你得先學會讀音,然後才能學習語法。

因爲兒童不需要反覆練習去學習說話。他們在學習能力建立起來之後,再去學習如何閱讀。

當你在自習時,如果做更多不同的嘗試。是則在不同的地方找到相同的聲音,你就能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切基尼曾表示,別人在紙板上胡亂摸索好幾年的東西。我在兩分鐘之內就可以彈出來,因爲我也經歷過胡亂摸索的那個階段。

“你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你腦子裏沒有這種概念。只是想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在我活了50載光陰之後,這些東西纔開始慢慢積累。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與此同時,這也是一種學習的方式。”

我們應該明白,短期的走彎路,多實踐,才能真正認識自己,才能找到最匹配自己的人生舞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