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12|書店是週末最好的去處

這週迴桂林,本打算和林先森去爬老人山,無奈天公不作美,走到半路下起了小雨,臨時改去市中心的新華書店。

因爲平時沒有注意,一直以爲市中心沒有書店,我還鬱悶了好久。因爲在我看來,沒有書店的街道是不完整的,至少對於一個熱衷於埋進書海里的我來說。現在好了,終於發現了一家新華書店,以後在也不怕週末沒有去處了。

走進書店,看到熟悉的書架,不能爬山的陰鬱一下子煙消雲散,彷彿魚兒躍入水中,在形形色色的紙質書裏,呼吸彷彿都暢快了。勵志、情感、理財……這些當下流行的主題,被放在了最顯眼的地方,博取人們的眼球。我隨手翻了一本吳軍的《格局》,看到一句話,大意是:年輕時最好的投資,不是房和車,而是自己的大腦。這樣的話,不知道在各類推文裏看了多少,可此時在書店裏邂逅,仍然有一種熱血沸騰。

書店裏人流來來往往,大多數都是媽媽帶着孩子。一個孩子站在我剛翻過的哈利波特畫冊旁看的津津有味,孩子媽媽則站在一旁,不急不慢地翻看一本練習冊,估計是剛給孩子挑選的作業。看到這一幕,心裏不禁想到,對於孩子們來說,大概也只有週末,才能理所應當地拋開作業,這麼悠哉悠哉地泡在書店裏翻看畫冊了。

乘着電梯上三樓,來到語言專區,看到日語書架,我走了過去。林先森在我身邊,拿起一本《日語900句》,可笑的是每個句子的讀音都有中文諧音,林先森在一旁開口讀了起來,我邊聽邊笑,看了一眼,結結巴巴地憑着記憶讀了幾個句子。

突然,坐在旁邊的一個大哥對我說了一句日語,我一時沒聽懂。大哥用中文重複了一遍:“你是學日語的嗎?”

我才意識到我剛纔那蹩腳的日語估計干擾到他了,尷尬地笑笑回到:“大學學過一點二外日語。”他若有若無地點了點頭。

看到他手裏拿的日語單詞書,我也隨口問了一句:“您是學日語的嗎?”

“對,我大學學日語,現在做了日語導遊,但因爲疫情,現在都沒有日語團了。”聽到這話,心裏不禁泛起同情,連忙說到:“現在疫情已經好轉了,相信很快旅行熱又會興起來了。”後來又隨意聊了幾句,最後我們各自看起來自己的書。

在這書店裏,有多少人是因爲工作來這裏充電呢?在這浮躁的社會里,還好有書店,能給忙碌的成年人一處棲息之所。

看着手裏的書,我的心思忽而飄遠了。這麼多年,很多習慣丟了又重新拾起,唯一不變的就是看書。小時候家裏條件有限,可以看的書少,初高中因爲住宿,有了伙食費,開始學會攢錢買書。到了大學,有了圖書館,電子閱讀也流行起來,一年大概能看完三四十本書。現在工作了,時間有限,看課外書的時間越來越少,更多的是專業需要,慢慢學着看英文書。這些年來,看書的形式變了,愛看的內容也變了,但唯一不變的就是對書的喜愛。

在我看來,書店永遠都是人精神寄居最好的地方。和書對話的過程中,沒有勾心鬥角,沒有爾虞我詐,你遇到的每一本書,或精美或樸素,它們都不會張牙舞爪地威脅你,誘惑你,而且平靜地等着你,等你翻開扉頁,和書裏的每個句子相遇,忽而感動,忽而感同身受,讓我們在短暫的生命裏,可以體驗多重生活。

人,還是要讀書的,少年讀書可以從書裏學知識,壯年讀書可以從書裏學道理,老年讀書還可以從書記找樂趣,讀書這件事,老少皆宜。此時的我正在回東莞的動車上用手機碼字,旁邊做了和已經退休的老爺爺,手裏捧着手機,我偷偷瞄了一眼,老爺爺大概在看某本電子小說。出行有書相伴,旅途的疲乏在翻頁之間不知不覺已經減少了一半。

人類文明之所以得以傳承,很大原因是因爲有了文字。幾千年的歷史精髓濃縮在方塊字裏,讓千年後的有幸透過文字看見少年前的歷史雲煙。有書看的我們,是幸福的,有書看的孩子,也是幸福的。畢業後,做了老師,看着現在的孩子,一個個都能捧上各自喜歡的書籍,我的心裏是羨慕的。也希望這些孩子,能夠繼續幸福下去,繼續閱讀下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