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1 不是粗心,是學習上的壞習慣

五一假期前,學校已經完成了期中檢查測試,節前最後那天放學後,想着考試已經結束了,沒忍住就問起了考試的情況,

“卷子有沒有全部做完?”

“有沒有不會的題目?”

“全部完成後,有沒有檢查?”

得到的回答很不理想,“不知道!忘記了!”

聽到這些答案不免火大,考試題目不記得了還說得過去,但對卷子的概況,有沒有難題,自己是否做了檢查,都不記得了,那就是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上出現了偏差。


回想孩子這一階段碰到的學習問題,

1、眼睛掃一遍題目,憑自己感覺就作答,常常理解錯題意;

2、總會漏掉單位、大小寫,甚至漏字等;

3、完成後不願意檢查;

4、平時寫作業都會,一到考試就錯;

5、平時有錯就改,但考試時訂正過的還會錯;

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一,平時作業就是圖快,既不做事後檢查也不去思考。

爲了抓緊時間去玩,去看電視,去打遊戲,孩子對作業的態度就是應付了事,只要把本子填滿就可以了。既不會先把功課複習一遍,也不會想想今天學了什麼內容,只管低頭拉車,從不擡頭看路。

陪讀的爸爸媽媽,當孩子開始做作業時,不妨要求孩子翻翻課本,想想今天老師的講課內容,養成回想複習然後再寫作業的習慣。


第二,理清概念。

作業的錯誤,通常都會被訂正,但對於錯誤的本質卻缺乏認識。因爲訂正錯題,只是針對某一道具體的題目,沒有在概念上有全面的梳理和理解,結果是,這道題目改正了,一旦題目有些許變化,就依然出錯。

看看孩子的作業,在訂正完成後,讓孩子自己講講題目所涉及的知識點,幫助孩子抓住學習內容的全貌,培養舉一反三地學習習慣。

第三,需要一定數量的重複。

學習一個記憶過程,而記憶是需要一定數量的重複。

但孩子做作業,以及訂正錯題時,在數量上遠沒有達到能夠記住的程度。所以,即使對原來錯誤的地方做了修正,但由於正確的內容沒有重複記憶,無法覆蓋原錯誤的地方,以後碰到同樣的問題,記憶中的還是錯誤的東西。

無論作業,還是修訂,都需要重複四、五次的數量,並且三、五天後,還需要再次複習這項內容,方能達到掌握的程度。


孩子學習出現的問題,表面上看好像是粗心、不仔細,其實是學習習慣上出現了問題,所以,發現其中的本質,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怎麼這麼不仔細?!”,“能不能認真一點?!”

幫助孩子一起分析學習上的問題,比起吼叫、責備能更快地提高成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