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喫︱喫頓軟飯而已,還玻璃心自殺了……

1|

春秋戰國養士之風興起,孟嘗君是第一人。孟嘗君養士,捨得下本錢,寧肯傾家蕩產也要讓客人活得滋潤,而且特別尊重,自己喫什麼,客人就喫什麼。

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適應性偏見”,什麼事情一旦習慣了,就會逐漸適應。客人們每天被孟嘗君寵着,慢慢地就覺得自己的待遇理所當然了。

有一天晚上,孟嘗君招待客人一起喫飯。那時候還沒有LED燈,都是燭光照明,房間裏的光線就有明有暗。在這樣的光線下,客人面前的飯菜看上去就不太一樣。

傳統的中餐是分餐制,每個客人面前放一條几案,挾菜喝酒就只能享用自己几案上的。

因爲光線的明暗不一,一位客人就覺得自己飯菜和其他人不一樣,遭受了區別對待,於是憤然離席。

孟嘗君見狀,趕緊跑過去,問明原委之後,趕忙端過自己的飯菜來給客人看,誤會當場解除。

這事兒擱今天,頂多就是誠摯地道個歉:真不好意思,錯怪您了。但戰國時的士人不一樣,特別要面子。這位客人是怎麼做的呢?羞愧之下,居然拔劍自殺了!

2

納尼?!有沒有搞錯呢,一點誤會就自殺?還真的是這樣,當時的士人,經常把尊嚴、然諾、信義,看得比生命還重。

《喻世明言》裏記載着一個故事:漢代有一個書生叫做範巨卿,曾經和摯友相約,第二年的重陽節相聚,一同賞菊。

可是,因爲約定的時間太久,範巨卿一忙,把這事給搞忘了。等他想起來的時候,重陽節已經迫在眉睫,水遠山長,來不及了。

一個約會而已,爽約就爽約了唄,還能死人啊?

可範巨卿卻不這樣想,他聽說人不能日行千里,鬼魂卻是可以的,於是這哥兒們直接拔劍自殺,讓自己的魂魄跑去踐約。

春秋戰國以至秦漢時的士人精神,重尊嚴、重然諾、重信義,在今天已經非常稀缺了。在許多新聞事件中,作僞、說謊成了家常便飯,網上輿論也覺得沒什麼,有些人甚至拿着不是當理說。正所謂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不過,太看重自尊,不把自己的生命當回事,順理成章地,也就不把別人的生命當回事。於是,我們經常從典籍中讀到,人們經常因爲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自殺或者殺人。這種風氣,自然也很難說是值得肯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