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都在看不見的時間裏

很長一段時間,因爲通勤時間很長,到家已經很晚了,於是每次都是在外面喫。

但有一天心血來潮掐表算了一下時間,發現自己可以在15分鐘內做完一頓簡單的晚飯。

才突然發現,做晚飯並不會浪費太多時間,而且自己也不差這15分鐘,就算用掉了,其他的安排也還是能完成的。

這讓我產生了一個疑惑,自己真的沒有時間嗎?

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我回顧了一下之前自己內心的想法,發現其實並不是自己平時沒時間。

而是內心中會習慣性地把大塊、整段的時間,稱之爲時間,一般是1小時,2小時,半天爲單位。

而且潛移默化地認爲,短短1小時是不可能把事做完的。

所以除去工作的時間,一天能放在計劃中的事情就非常少了,於是很多想做的事情,只能順延放到有時間再說了。

可現實是,人擁有的時間會越來越少,因爲隨着年紀的增大,身上的責任越來越多,公司,家庭,孩子都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時間,所以“等有時間了”一直是一個充滿希望的謊言。

所以生活中,遇到讓自己興奮的事情,但因爲和之前的計劃衝突,所以只能不了了之。

但生活中有些事情,其實可以見縫插針,比如做晚飯。

先把米飯蒸上,在蒸飯的同時洗菜,炒菜。把飯菜都弄好,其實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很多事情重複的次數多了,還能更快。

在《5分鐘商學院》中學到一個詞叫“時間顆粒度”。

是一個人安排時間的基本單位。

越是厲害的人,對時間越珍惜,恨不得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刀刃上。

有一篇文章叫《王健林的一日行程單:比你有錢還比你努力》,裏面是2016年12月,王健林的行程,一天之內在2個國家3個城市穿行。

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當當,明明白白,什麼時候到哪,見什麼人,活得好像一臺分秒不差的機器。

而這樣小顆粒的人生,自然會比常人多做很多事,多“活”很多年。

時間顆粒度越小,說明對時間的掌控能力越強,但這對個人的要求也越高。

因爲把時間顆粒度變小,就要個人對未來有清晰的規劃,自身也要有嚴格的自律。

這樣制定出來的計劃才越明確,才能一直堅持下去。

所以我們總感覺沒有時間學習,看書,培訓,其實是不知道如何把這些任務,放到已經被大時間顆粒佔滿的生活中。

其實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把,看書這個大顆粒度的任務拆分。

變成一些小顆粒的事情,比花10分鐘看書,或者看10頁。

原來我們總想一下完成,所以想用大段時間來做,一次弄完,之後再也不操心。

不過現實總是不隨人願,於是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將任務拆解分幾次把書看完。

看書這種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只要能看完,不論是一次看完還是幾次看完,其實效果是一樣的。

而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事情,不需要一下子完成,可以分成幾步完成,而這類事情更重要的不是一次做多少,而是堅持做多久。

就像健身,你一次做大量的運動,除了讓自己第二天渾身疼痛對健身這個事情幫助不大,健身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少量但一直堅持比一兩次爆發突擊式的鍛鍊要強的多。

所以可以把這類,不需要即刻見效的事情拆解,分散到生活中。

這樣自己單位時間的價值就提升了,一直堅持下去,時間久了就可以從中獲得堅持的紅利。

同樣是24小時,如果你一天只是喫飯,上班,睡覺,那麼你的時間就存在很大的開發空間。

坐下來仔細的規劃一下自己的時間,把之前想要做,卻沒時間做的事情認真拆解一下,融入到眼下的生活中,日積月累,那些微小的行動也能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5分鐘商學院·個人篇》中有寫過這麼一段話。

2003年劉潤開始寫博客,到了2006年才寫出那篇《出租車司機給我上的MBA課》一文,然後又堅持寫了10年專欄,到了2016年才寫出了專欄《劉潤5分鐘商學院》。

有時候我們會以爲,一個人是突然一鳴驚人的,但事實是,在看不見的時間中,他們都在修煉一項新技能,可能是出於愛好,可能是爲了生活。

但在大顆粒度的時間中嵌入的這些小任務,日積月累的修煉,最終煉成了一項閃閃發光的能力。

所以我們總看到有些人一開始默默無聞,突然在某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一飛沖天讓人生來了一場華麗的轉變。

世上的一切都有預兆,沒有人會突然一飛沖天,你要相信那些日積月累的終有回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