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文章系列文章提綱

齊帆齊微課第63篇,字數4600,共累計100314字。

1931年至1945年,中國軍民歷經十四年艱苦抗戰,終於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趕回老家。整個抗日戰爭造成軍民傷亡3500萬人 ,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 ,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這次戰爭給整個中華民族帶來歷史性的災難。


前事不忘,後世之師。關注歷史,在和平年代不忘戰爭,重新整理抗日戰爭的重大歷史事件,還原歷史真相,汲取歷史教訓。永遠跟定中國共產黨,建設現代化強國,築建鋼鐵長城,讓侵略者不敢打,隨時消滅來犯之敵。


一、抗日戰爭大事記:


1、九一八事變。

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趁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並留駐華北之機,發動“柳條湖事變”,又稱“九一八事變”。 事變兩個月內,日軍佔領中國東三省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龍江遭到馬占山部等的強烈抵抗之外,並未遭受重大損失。


2、1932年:

第一次松滬戰役:1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閘北,一二八事變爆發。駐守上海的第十九路軍(粵軍)展開回擊,隨後張治中率中央軍第五軍增援上海,雙方陷入僵持。2月28日,英國、法國、美國三國公使介入調停。5月5日,中日雙方簽署《淞滬停戰協議》。史稱“第一次松滬戰役”。

僞滿洲國成立:3月,日本關東軍在東北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建立僞滿洲國。

3、1933年—1935年:華北事變

1933年日本將軍隊開進長城一線,進犯熱河、察哈爾兩省,史稱“長城事變”。

1935年1月中旬,日軍制造了“察東事件”,迫使南京政府承認察哈爾沽源以東地區爲“非武裝區”。

1935年5至7月,日軍藉口“河北事件”和“張北事件”,脅迫南京政府批准“何梅協定”、“秦土協定”,接受日軍所提取消冀、察兩省境內的國民黨黨部等多項要求,使河北、察哈爾兩省的主權大部喪失。

1935年9月,日本再度製造輿論,要求“華北五省(察哈爾、綏遠、河北、山西、山東)自治”。

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學生數千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史稱“一二·九”運動。

(以上事變統稱“華北事變”,它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爲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標誌)。

1933年12月, 福建蔡廷鍇、李濟深及其十九路軍組織“中華共和國臨時革命政府”,與紅軍簽署《抗日停戰協定》,力圖挽救危局,史稱“福建事變”。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主力紅軍爲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行程約二萬五千裏,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了瓦窯堡會議,確定了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路線和策略。

4、1936年:

西路軍西征:10月20日開始,蔣介石調集10多個師由南向北大舉進攻紅軍。10月至1937年3月,紅四方面軍一部在甘肅省西北部,與國民黨軍馬步芳、馬步青等部進行作戰。指揮將領:徐向前、陳昌浩。

西安事變:12月,蔣介石親自來到西安“督戰”,12日,張、楊發動了西安事變,對蔣介石實施“兵諫”,逼其抗日,又稱“雙十二事變”。

5、1937年:

七七事變7月7日,日軍炮擊中國宛平城,盧溝橋事變發生,中日全面戰爭開始,史稱“七七事變”。

淞滬會戰: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淞滬會戰開始。它是第一場大型會戰,是規模宏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指揮將領:蔣介石。

江陰海戰:8月16日至12月2日,抗日戰爭中罕見的陸海空三棲立體作戰,也是此間唯一一次海軍戰役。中國海軍以第1、第2艦隊主力全滅爲代價,在江陰封鎖線死守近三月,直至戰役結束,日軍始終未能達成循長江而上側擊淞滬前線的中國陸軍側翼的作戰目的。海軍將士以慘烈的犧牲拼死掩護了淞滬前線70萬陸軍弟兄的脊背!主要指揮官:陳紹寬陳季良。

八路軍、新四軍:8月22日,中國共產黨中央通過《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25日,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爲八路軍;10月2日,南方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爲新四軍。

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9月23日,中國蔣介石被迫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

平型關大捷:9月25日,中國八路軍115師一部在平型關殲滅日軍1000多人,這是中日開戰以來共產黨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勝利。 指揮將領:林彪。

忻口會戰:10月13日至11月2日。這次戰役是由第二戰區指揮實施的太原會戰的中心戰役。該戰役創殲敵逾萬的紀錄,是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在軍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範例。指揮將領:閻錫山,朱德、衛立煌。

南京大屠殺:12月1日,日軍兵分三路,攻佔南京。我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12日,奉蔣介石命令守軍撤退。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屠殺中國軍民30多萬人。主要指揮官:唐生智、蕭山令。

6、1938年:

臺兒莊會戰:4月,國軍大敗日軍。斃傷日軍一萬多人,成爲中國抗戰以來最大的勝利。指揮將領:李宗仁。(徐州會戰的一部分)

黃河花園口決堤:6月9日,蔣介石命令在花園口炸開黃河南岸大壩,史稱“黃河花園口決堤”。此舉雖然暫時阻擋了日軍南下,但是也造成了黃河下游的大規模水災,造成上百萬民衆直接死亡或間接因饑荒而死。

武漢會戰:6月至10月。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中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會戰。戰爭中日本損失8萬人,因病減員8萬人,由此喪失了戰略進攻的能力。會戰中,中國軍隊最大的勝利是薛嶽指揮的“萬家嶺大捷”,殲敵4000餘人。日軍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失敗。此後,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指揮將領:蔣介石、陳誠。

7、1939年:

隨棗戰役:5月1日—5月24日,中國第5戰區部隊等在湖北省隨縣、棗陽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斃傷日軍1.3萬餘人,日軍遺屍5000餘具,達到了牽制消耗日軍目的。中國軍隊傷亡2萬餘人。指揮將領:李宗仁。

長沙會戰: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四次“長沙大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是十四年全國抗戰中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大會戰(日軍66萬人次,中國軍隊100餘萬人次)。會戰前三次以中國軍隊的獲勝而告結束,日軍受到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日軍共傷亡10.7萬人,中國軍隊共傷亡13萬人。第4次長沙會戰日軍以優勢兵力發動猛攻,中國軍隊被迫撤退。指揮將領:薛嶽。

桂南會戰:11月,國民黨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精銳師,在廣西南寧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崑崙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1940年1月,日軍進行反撲,至2月3日,再次佔領崑崙關。中國軍隊傷亡重大,遂休整結束會戰。指揮將領:白崇禧,杜聿明。

8、1940年:

汪僞政府成立:3月30日,汪精衛僞政權“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棗宜會戰:5月1日—6月18日。會戰中,國民黨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殉國,他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最高將領。指揮將領:李宗仁、張自忠。

百團大戰:8月20日至12月15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它打出了敵後抗日軍民的聲威,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國民黨正面戰場。指揮將領:彭德懷。

9、1941年:

聯合國家宣言: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

皖南事變:1月6日,中國國民黨頑固派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葉挺與國民黨軍隊談判時被扣押,項英、周子昆被殺害。

上高戰役:3月,日軍駐南昌的34師團因友團嚴重不配合,導致扎進4箇中國軍的合圍圈”。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爲“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指揮將領:羅卓英。

飛虎隊”成立:8月1日成立, 正式名稱爲美籍志願大隊。由高薪聘請的美國飛行人員組成的僱傭兵性質的空軍部隊。在中國、緬甸、印度支那作戰7個多月,以空中損失12架飛機和地面被摧毀61架的代價,取得擊落約150架敵機和摧毀297架敵機的戰績,美國航空志願隊共損失26名飛行員。1942年7月3日解散。創始人:陳納德。

香港保衛戰12月8日,日軍進攻香港,負責防守香港的包括有英國、加拿大、印度士兵和香港義勇軍,總共約一萬五千人。12月25日,香港淪陷,日軍在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管治。指揮將領:莫德庇少將。

9、1942年:

延安整黨整風:2月1日,中國毛澤東在延安作整頓黨的作風報告,其後全黨開展整風運動。

入緬援英作戰:2月16日,仰光危急,應英方請求,中國遠征軍第1路副司令長官杜聿明(後由司令長官羅卓英和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率領第5、第6、第66軍共10個師10萬餘人入緬援英作戰。

“五一”大掃蕩”:5月1日起,日軍對太行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蕩”,實行“三光政策”。八路軍前方總部參謀長左權不幸壯烈殉國。他是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犧牲的最高將領。

10、1943年:

成都空戰:3月14日,日本空軍以零式驅逐機12架進襲成都。中國空軍第5支隊,以E—15飛機31架升空迎戰。經30分鐘激戰,擊落日軍飛機6架。中國空軍大隊長黃新瑞以下4人陣亡。

開羅宣言:11月,美英中三國政府首腦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在埃及首都開羅開會,通過《開羅宣言》,要求戰後日本歸還佔領中國的所有領土,包括臺灣及其附屬島嶼。

11、1944年:

豫湘桂戰役:4月至12月,抗戰以來國民黨正面戰場損失最大的會戰,是第二次大潰退。日軍儘管達成作戰企圖,卻無力保障大陸交通線暢通及阻擋美機空襲日本本土。也由於分散了兵力,爲國民黨軍隊反攻提供了條件。會戰指揮將領:蔣介石、陳誠、白崇禧、湯恩伯。

滇西反攻:5月,中華民國遠征軍強渡怒江,發起滇西反攻。中國軍隊東西協同,積極配合美軍太平洋戰場,解救了英軍英帕爾之困,一舉打通中印公路,收復滇西失地,成爲了日本在中國戰敗的轉折點。戰役指揮將領:衛立煌。

12、1945年:

豫西鄂北會戰:3月至5月。在河南省西部、湖北省北部地方對日軍華北方面軍第12軍所進行的防禦戰役。據中國方面宣佈,共斃傷日軍一萬五千七百六十人。此後,中日兩軍在西峽口以西及襄河兩岸形成對峙,直至日本投降。會戰指揮將領:劉峙、孫震、胡宗南

湘西會戰:4月9日至6月7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會戰。侵華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故又稱“芷江作戰”。在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餘人,戰線長達200餘公里。戰役以日本軍隊戰敗而結束。湘西會戰的勝利標誌着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轉入反攻階段。戰役指揮將領:王耀武。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4月在延安舉行,大會通過的黨章中規定以毛澤東思想爲黨的一切工作的指南。

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5月在重慶召開,決定堅持獨裁、準備內戰的政策。

波茨坦公告:7月26日,中、美、英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原子彈爆炸: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

蘇聯東北出兵: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發動八月風暴行動,於8月9日出兵中國東北,加速了日本投降的步伐。

無條件投降: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佈無條件投降。

重慶談判:8月28日,毛澤東抵重慶,與蔣介石會談,史稱重慶談判。

簽署投降書: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正式簽署投降書。

臺灣等迴歸:10月25日,日本臺灣總督簽署投降書,臺灣、澎湖列島重入中國版圖。

戰爭已經遠離,很多人已經忘卻戰爭的殘酷。在和平年代不要喪失對戰爭的警惕,敵人永遠不會死心,時刻準備着,防止死灰復燃。

二、每一個重大事件按照時間循序獨立成篇,主題都是抗日戰爭大事。

每篇文章分爲歷史背景、事件過程和歷史教訓三部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