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守拙,從容淡定


01

別逞口舌快

《資治通鑑》裏有這樣一個故事。

北宋時期,當朝宰相是寇準,副相是丁謂。

有一次,兩人一起喫飯,寇準的鬍子上不小心沾了湯汁,丁謂看到後,就立即起身擡手幫他擦乾淨。

沒想到宰相併不領情,也看不慣他阿諛奉承的樣子,譏諷地說:

“你身爲國家大臣,就是替我擦鬍鬚嗎?”

丁謂當時就漲紅了臉。寇準在大庭廣衆之下羞辱丁謂,說話絲毫不留餘地,丁謂懷恨在心,伺機報復。

自此之後,丁謂不僅總是跟寇準作對,還跟他的反對派結成同盟,經常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壞話。

這樣的次數多了,皇帝就信以爲真,下令將寇準流放。

最終,寇準在流放的路上客死他鄉。

有一句古訓:

“凡事皆有度,過則反,人盡厭之。”說話做事,最忌逞口舌之快,讓人無路可退。

凡事留點空間給別人,留點餘地給自己,才能張弛有度,從容面對。


02

說話留餘地

宋朝的時候有一位十分精通易經的哲學家叫做邵康節。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程影,程頤是表兄弟。同時他和蘇軾的交情也不錯。可是我們知道二程和蘇東坡一向不合。

一次邵康節生病很嚴重,二程兄弟在病榻前照顧,這時外面來人說有人來探病。程氏兄弟問明來的人是蘇東坡後,就對下人說不準蘇東坡進來。

牀上的邵康節,聽見了二程的吩咐,此時的他開口說話十分不便,他就舉起一雙手來比成一個缺口的樣子。程氏兄弟都不明白他在表達什麼,過了好久,邵康節傳過一口氣來說,我的意思是說把眼前的路留寬點,好讓後來的人走,說完他就去世了。

邵康節的話是很有道理的,因爲事物往往是複雜多變的,任誰都無法料到以後會發生的事情,因此憑藉自己的主觀臆斷。來判斷事情的最終結果,不要把自己的話說滿,給自己留一點餘地。

這就好比我們喫飯喫個半飽是最有助於健康的,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給自己留下一些迴旋的餘地,把話說得太滿,或是把事情做到了極致反倒不利於最終的成功。

當然也有人將話說得很滿,而且也做到了,但絕對是少數,任何事情都會有意外的時候,不要把話說滿就是爲了容納這個意外。成熟者在對話時,一定會給自己留下包容意外的空間。


03

換位再思考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戰國時期,梁國與楚國交界,在邊境上,兩國各自修建了界亭,並且派了專人把守。

天氣炎熱,兩邊的界亭都在各自的領地裏種了西瓜。

不同的是,梁亭的人勤快,每天施肥澆水,瓜苗長勢喜人;

楚亭的人懶惰,瓜苗瘦弱慘淡,野草橫生。

眼看梁國的人即將豐收,楚亭的人氣不過,居然在夜裏,偷偷潛去梁亭的瓜地裏,把瓜苗扯斷。

第二天,梁亭的人起牀一看,自己好好的瓜苗全給毀了,氣憤不已,告到官府,並且揚言:

“我們也去扯他們的瓜苗。”

縣令及時阻攔了他們,說:

楚亭的人這樣做很卑鄙,難倒你們想向他們一樣卑鄙嗎?

別人不對,我們跟着學,那就太狹隘了。

從今天起,每天晚上都去給他們的瓜苗施肥澆水除草,讓他們的瓜苗長得好。

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不要讓他們知道。

梁亭的人於是按照縣令說的去做了。

沒過多久,楚亭的人發現很蹊蹺,他們扯了梁亭的瓜苗,對方居然沒有來找他們;

另一件事是,他們的瓜苗越長越好了。

他們查明原因後發現,梁亭的人每天晚上都來給瓜田澆水。

楚亭的人感到十分羞愧,這件事也傳到了楚王的耳朵裏。

最後,楚王感慨梁國大度,備上厚禮,以示和睦修好,從此兩國敵國變友鄰。

得理不饒人,贏得是道理,輸的是不僅僅是胸懷。

很多先賢明哲都告訴世人,得理之後咄咄逼人,不給人留後路的下場,往往是兩敗俱傷,得不償失。

得理要饒人,理直氣要和,不僅是一種厚道,也是爲將來積攢福報。

換位思考,放別人一條生路,既是一種寬闊的胸懷,也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