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守拙,从容淡定


01

别逞口舌快

《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北宋时期,当朝宰相是寇准,副相是丁谓。

有一次,两人一起吃饭,寇准的胡子上不小心沾了汤汁,丁谓看到后,就立即起身擡手帮他擦干净。

没想到宰相并不领情,也看不惯他阿谀奉承的样子,讥讽地说:

“你身为国家大臣,就是替我擦胡须吗?”

丁谓当时就涨红了脸。寇准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丁谓,说话丝毫不留余地,丁谓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自此之后,丁谓不仅总是跟寇准作对,还跟他的反对派结成同盟,经常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

这样的次数多了,皇帝就信以为真,下令将寇准流放。

最终,寇准在流放的路上客死他乡。

有一句古训:

“凡事皆有度,过则反,人尽厌之。”说话做事,最忌逞口舌之快,让人无路可退。

凡事留点空间给别人,留点余地给自己,才能张弛有度,从容面对。


02

说话留余地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十分精通易经的哲学家叫做邵康节。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影,程颐是表兄弟。同时他和苏轼的交情也不错。可是我们知道二程和苏东坡一向不合。

一次邵康节生病很严重,二程兄弟在病榻前照顾,这时外面来人说有人来探病。程氏兄弟问明来的人是苏东坡后,就对下人说不准苏东坡进来。

床上的邵康节,听见了二程的吩咐,此时的他开口说话十分不便,他就举起一双手来比成一个缺口的样子。程氏兄弟都不明白他在表达什么,过了好久,邵康节传过一口气来说,我的意思是说把眼前的路留宽点,好让后来的人走,说完他就去世了。

邵康节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事物往往是复杂多变的,任谁都无法料到以后会发生的事情,因此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判断事情的最终结果,不要把自己的话说满,给自己留一点余地。

这就好比我们吃饭吃个半饱是最有助于健康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留下一些回旋的余地,把话说得太满,或是把事情做到了极致反倒不利于最终的成功。

当然也有人将话说得很满,而且也做到了,但绝对是少数,任何事情都会有意外的时候,不要把话说满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成熟者在对话时,一定会给自己留下包容意外的空间。


03

换位再思考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梁国与楚国交界,在边境上,两国各自修建了界亭,并且派了专人把守。

天气炎热,两边的界亭都在各自的领地里种了西瓜。

不同的是,梁亭的人勤快,每天施肥浇水,瓜苗长势喜人;

楚亭的人懒惰,瓜苗瘦弱惨淡,野草横生。

眼看梁国的人即将丰收,楚亭的人气不过,居然在夜里,偷偷潜去梁亭的瓜地里,把瓜苗扯断。

第二天,梁亭的人起床一看,自己好好的瓜苗全给毁了,气愤不已,告到官府,并且扬言:

“我们也去扯他们的瓜苗。”

县令及时阻拦了他们,说:

楚亭的人这样做很卑鄙,难倒你们想向他们一样卑鄙吗?

别人不对,我们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

从今天起,每天晚上都去给他们的瓜苗施肥浇水除草,让他们的瓜苗长得好。

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要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人于是按照县令说的去做了。

没过多久,楚亭的人发现很蹊跷,他们扯了梁亭的瓜苗,对方居然没有来找他们;

另一件事是,他们的瓜苗越长越好了。

他们查明原因后发现,梁亭的人每天晚上都来给瓜田浇水。

楚亭的人感到十分羞愧,这件事也传到了楚王的耳朵里。

最后,楚王感慨梁国大度,备上厚礼,以示和睦修好,从此两国敌国变友邻。

得理不饶人,赢得是道理,输的是不仅仅是胸怀。

很多先贤明哲都告诉世人,得理之后咄咄逼人,不给人留后路的下场,往往是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不仅是一种厚道,也是为将来积攒福报。

换位思考,放别人一条生路,既是一种宽阔的胸怀,也是一种高级的智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