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與抑鬱症] ACT如何看待和治療抑鬱症

傳統的藥物治療是補充大腦的營養素“5-羥色胺”,背後的假設是抑鬱症是大腦的疾病。臨牀經驗證明,用藥9個月後停藥,70%會復發。ACT認爲:

抑鬱本身不是病,抑鬱情緒只是一種信號,起到報警的作用,提示生活遇到困難,需要處理。根據ACT的視角,精神科的疾病都不是病,是障礙、綜合症,是生理、心理、社會綜合的因素導致。

抑鬱不是情緒問題,而是行爲問題,其核心症狀是興趣和動力缺乏、心境低落,其對立面是活力而不是快樂(包含快樂)。

三個核心問題:壓力、喪失等事件是“點火器”自動化的反芻式思維是“汽油”行爲上回避、退縮

ACT的策略和方法

從改變到接納:增強覺察力,以正念的態度去覺察和接納情緒(看見和傾聽情緒——理解情緒——接納情緒),覺察感受情緒、覺察思維模式、覺察人際關係;

從割裂到整合:整合了情緒、認知和行爲的作用方法,通過價值的發現和澄清建立底層邏輯,最終是轉化情緒、激活行爲,將負面的轉向指向生命意義的情緒,激活生命力;痛苦的背後是價值

ACT與CBT的異同

一、哲學觀與理論基礎的不同:大腦機制Vs.行爲匹配;還原論Vs.關係框架理論

CBT:還原論——認爲大腦是個計算機,信息的輸入輸出的機制,問題在於腦內、在於頭腦認知;

ACT:關係框架理論——好比互聯網;不是大腦信息加工的問題,而是行爲與環境、語境不匹配,是被僵化的規則和經驗固化,比如過去的好孩子到了青春期或者成年的時候,失去了活力和創造力(刻舟求劍)。

二、認知干預的目標和方式不同

干預目標:改變認知Vs.建立認知的靈活性

重塑認知通過:認知辯論(辯論認知的合理性)Vs現實體驗和檢驗(不怕有不合理信念,只要有覺察力、在當下找到更多的選擇,在什麼情況下選擇什麼行動,利用非語言的覺察,冥想般抽身事外,有距離地觀察自己的思維)

三、行爲干預的指向

行爲干預只是消除情緒(症狀)Vs 行爲干預是導向價值,前者容易形成成癮(比如跑步如果只是爲了消除症狀,容易成癮,一不跑步就難受,如果跑步是爲了健康、保持活力,這就導向了價值。

四、方法整合度的不同

CBT: 基於目標的心理治療 Vs. ACT:基於過程的心理治療

ACT整合了人本主義的後、存在主義的思想,打破門戶障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