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3考創新班:《小捨得》裏的焦慮,現實中也不遙遠 01 《小捨得》裏,有現實基礎的焦慮 02 雞娃還是不雞娃,這是個問題 03 教育方式的對錯,多年後纔能有結果

01 《小捨得》裏,有現實基礎的焦慮

《小捨得》裏3個孩子的教育經歷,反映的是3種家庭背後的焦慮。米桃代表的是普通家庭,子悠和歡歡代表的是中產家庭。

米桃出身農村,父母努力工作讓米桃在城裏上學,全家擠在簡陋的房子裏,日子雖清苦也快樂。米桃是學霸,她的學霸身份,讓她近距離接觸了中產家庭的子悠和歡歡,她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

子悠和歡歡,因爲父母的不同經歷,接受着不同的教育。

子悠的媽媽田雨嵐,是個心比天高的女人。她的童年很苦,在媽媽改嫁後纔開始過上好日子。田雨嵐對突如其來的好日子,充滿不確定感。

即使她嫁入“豪門”,她也不想完全把自己的生活依託在婆家身上,她爭強好勝,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好日子。

田雨嵐把自己的期望也寄託在兒子子悠身上。在整部《小捨得》裏,田雨嵐是最激進的媽媽。

歡歡的媽媽南儷,是田雨嵐異父異母的姐姐。南儷的爸爸,娶了田雨嵐的媽。南儷是在標準的中產家庭長大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雖然離異,但南儷的生活品質沒受到什麼影響。

歡歡從小無憂無慮地長大,父母對她的期望曾經是快樂就好。但很快,這一切就變了。

南儷的轉變讓人猝不及防,卻也在情理之中。異父異母的妹妹田雨嵐,處處炫耀子悠的優秀,小升初的逼近,南儷事業的失利,她一次次遭受打擊,迫在眉睫的成績,似乎比快樂重要多了。南儷也開始雞娃。

很多人說,《小捨得》誇大了教育焦慮,傳播的是不好的教育理念。連田雨嵐的扮演者蔣欣,都覺得田雨嵐不正常。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坐在屏幕前的我們,看劇中人自然可以清晰地評判,田雨嵐用力過猛,南儷的轉變太突然。

我們可以雲淡風輕地說一句,這麼逼孩子做什麼?孩子健康快樂,比什麼都重要啊。

可是,當我們成了局中人,我們又會變得用心良苦:我現在做的,都是爲了孩子以後的快樂。

02 雞娃還是不雞娃,這是個問題

某而思的創新班,是各路學霸的集中地。據說只埋頭學習,沒有天賦的人,是進不去的。我身邊有很多朋友的娃,都在上某而思,但大多是勤思或敏學,只有2個例外。

一個是我高中同學家的孩子,從三年級開始上某而思,數學成績特別好,被某而思選送參加過數學競賽,還拿過獎,是我朋友圈裏爲數不多的競賽獲獎娃。

還有一個是中班的娃。你沒看錯,是幼兒園中班。這個娃是我大學同學家的。我這個大學同學是個學霸,從競爭激烈的山東考出來的,因爲高考志願滑檔,第一志願沒錄取,淪落到我們學校。4年後考研上了清華,在我們看來是實現了質的飛躍。

她是我朋友圈裏爲數不多的雞娃媽媽。孩子還在中班就去某而思了。測評完一通吐槽,老師說孩子專注力差,老師讀題他畫畫,不好好做題老走神。

第一次測評,各項都是A,她覺得孩子問題重重,當機立斷要雞娃。每天帶孩子上課做作業,她說累得很,孩子不配合,做不好。

此後又測評過2次,終於在第3次測評,達到了創新班的標準,她總算鬆了一口氣,然後是更努力的雞娃。

我不知道四五歲的孩子做作業什麼狀態,但我可以想象出來,握筆姿勢不對,手指力量控制不好,讀不懂題,走神,神遊,磨蹭……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爲,當孩子有學習意願的時候,他自然會學習,而企圖加快正常發展過程的做法只會在無意中破壞認知能力的發展。

03 教育方式的對錯,多年後纔能有結果

學習是個漫長的過程,路選得對不對,要在很多年後才能看出結果。

我是一年級小學生的家長,我現在覺得,中班大班開始正式上語數外的課有點早,學前培養好習慣,適當投餵點知識,上小學後課堂上認真學學聽聽也夠了。

我這個觀點,曾經被高年級的家長朋友抨擊。他們用經驗之談告訴我,班裏的同學都在上補習班,你不上就是不行。要學就趁早,學得晚了就去不了好班。

還會有還會有更高階的家長說,萬變不離其宗,基礎打好了,才能談拓展。

每個家長對學習,都會有自己的一套說法,雖然很難統一,這也算一件好事,至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上心的。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別人的教育理念,依據的是自然是別人家孩子的具體情況衍生出來的。

有的孩子,光課堂上的知識就吸收不好,再送到校外補習班拓展學習,學習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

學校教育就像大鍋飯,有的孩子喫不飽,有的孩子喫不完,老師再因材施教,也很難讓每個孩子都發揮到極致。

根據孩子在學校學習的具體情況,家庭教育適當補足,纔是理想的教育模式。對基礎不好的歡歡,查漏補缺鞏固基礎是重點,對學霸型的米桃和子悠,拓展深入纔是正途。

學習知識,遠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分數很重要,但孩子自身的健康快樂和良性發展更重要。

就像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說的,“學生沒有分數,就過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數,恐怕也贏不了未來的大考……”

“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給孩子們健全而優秀的人格贏得未來的幸福,造福國家社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