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術是變化的,道是不變的

這個世界上什麼是變化的,什麼又是不變的?如果讓王陽明來回答的話,他恐怕會給出這麼一個答案:


術是變化的,道是不變的。


01

且先讓王陽明在後面臺休息一會,先說段三國典故。

在劉備的創業史裏,他引以爲傲的獨家創業心法就是宅心仁厚,寬以待人。


我們完全沒必要質疑劉備是個僞君子,從結果看來,至少在三國羣雄裏,他的人品是出類拔萃的。


但是,結果怎麼樣呢?劉備的前半生顛沛流離,惶惶如喪家之犬。


劉備想改變嗎?沒有,這正是他偉大的地方,能夠保持真實的真我。但是這人世間最大的悲哀莫過於,菩薩心腸遇到了霹靂手段。


無數個夜晚,相信劉備會如你我一樣會反思: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善良也有錯嗎?仁者難道不應該無敵嗎?


02

好不容易有落腳點的劉備在荊州苟延殘喘,看着各路勢力暗流兇險,明爭暗鬥,他打算繼續用愛去感動他們。


龐統看不下去了,他打算去遊說劉備,龐統用八個字形容劉備的現狀“荊州荒蕪,人物殫盡”。彼時劉備是要錢沒錢,要人沒人。在外還有曹魏和孫吳虎視眈眈。如果劉備接着在荊州熬下去,勢必會被蠶食吞併。


龐統建議劉備拿下益州。


劉邦拒絕了,他說:“你知道我的成事之法吧,曹操急於成功,我不急不慢。曹操暴躁,我仁厚。曹操詭計多端,我待人忠誠。正因爲跟曹操走相反的路線,才能成大事(事乃成耳)’”。


前面說了,劉備的人品不是裝出來的,而是他的戰略手腕。


我竊以爲,劉備是個拖延症患者,是個做啥都是慢吞吞的老好人,因爲他的人品,確實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比如跟他創業的兄弟們。


龐統急了,說了一句讓人振聾發聵的話: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


甚意思呢?做事要隨機應變啊,權宜機變的時候,本來就不是一種辦事原則能定的。仁愛不是錯,但是隻會仁愛是沒用的。


03

這句話點醒了劉備。


歷史很有趣,最仁愛寬厚的劉備建立的蜀國,卻是個講究嚴刑峻法的政權,史稱“刑罰峻急,上下震恐”。


有人說劉備命好,我覺得是。這麼個宅心仁厚的人,正是遇到了龐統,諸葛亮這樣依法從嚴的人才,施行法治,才使得蜀國有資格參與逐鹿中原的遊戲。


而劉表,劉璋就沒那麼好命了,世俗上看,他們其實算是好人,但是太過寬厚,最終適應不了時局變化慘被淘汰。


關於這種現象,鬼谷子說“或柔或剛”,太柔弱不行,太剛正也不行。


劉備命好,他沒找到爭霸的方法,但是龐統、諸葛亮、法正等謀士幫他找到了,就如龐統說服劉備的:“逆取順守,報之以義。”


雖然益州是靠非正義的手腕獲得的,但最終可以用道義回報益州百姓。


很顯然,劉備醒了,他逆取了益州,後來又違背了仁厚的本性,對後來的蜀國治法從嚴。這不得不說是劉備的一種進步,雖然這種進步是被逼出來的。


讓我們記住龐統的這句話: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


這個世界複雜之處,在於他總是在變化的。可是,大多數人又渴望用一個方法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這就是妄念,於是人們在心靈雞湯學處世智慧,在成功學裏學成事之法。


遺憾的是,這些無比正確的道理,往往忽略了“時勢”這個變量,最終給自己求得個“刻舟求劍”的命運。


這不怪誰,怪只怪自己不夠通透,怪只怪自己沒遇到“龐統”這樣的高人,有時候抱怨時運不濟也不是毫無道理的,就如劉表,劉璋一樣,自己明明沒做錯什麼,結果卻被淘汰了。


這就是“固於一道”的癥結所在,審時度勢就顯得格外重要。鬼谷子講“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不可否認,忠信仁義是對的,卻不是絕對的,關鍵要找到平衡。劉備以爲仁愛能無敵,卻不知道,

術,是瞬息萬變的。



04

“事無常師”,莫非又要老生常談了不成?自然不是,本文我們要討論的是,道與術,變與不變,無常與有常的關係。


現在,請王陽明先生出來走兩步。


顧東橋嘲諷王陽明說:你說的良知實在是太簡單了,愚人都會用。


王陽明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東橋啊,你說‘道的宗旨很容易明白’,這句話是對的。只是後世的學者們往往忽略那些簡單明白的道理不去遵循,卻去追求那些很難明白的東西,這正是“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原文:道之大端,易於明白”,此語誠然。顧後之學者忽其易於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難於明白者以爲學,此其所以“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也)。


世人喜歡幹捨近求遠,捨本取末,舍簡從繁的事情,從而忽略了簡單與常識的力量。


諸如做事,人們習慣把目光聚焦到末端的術上,而忽略了發端道的存在,結果便造成了舍近而“求諸遠”,舍易而“求諸難”。


就如一個人悟道不去致良知,卻念念不忘做人細節,執着於各類雞湯文和成功學理的永遠正確的話。


這便是捨本而求末。

王陽明認爲,這是病,要治。王陽明認爲,良知對於隨着時間變化的具體細節,就像規矩尺度對於方圓長短一樣。方圓長短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具體細節隨時間變化也不能夠事先預測。


因此,規矩尺度一旦確立,那麼方圓長短就能夠一目瞭然了,而天下的方圓長短也就用不完了。也就是說,要先尋到道的本源,術才能無窮無盡。也就是“道爲術之體,術爲道之用”。

確實已經達到了致良知(達道)的境界,那麼具體細節隨時間的變化也就一覽無餘,天下不斷變化的細節就能應付自如了。一個人如果不去保存良知,而是念念不忘細節,這種人終將一無所成。


用王陽明的話說叫“節目時變之不可預定”,因爲這個世界是變化無窮的,事情的變化往往是不能實現預測的,因此纔要從本源出發。與其追求末端的術,不如感悟發端的道,因爲道是亙古不變的,從本源上解決問題,否則註定一事無成。這是頂級智慧,因爲在這個世界上,

人與人的差別在於,上等人悟道,下等人求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