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和分離

今天在《正面管教》的共讀羣裏,歐陽修的同鄉江西安吉的彭小玲老師分享了情緒管理和分離的問題。

她說:一個家庭裏,誰的情緒最多,誰就是孩子。所以你的家裏,孩子是孩子,還是父母是孩子呢?

什麼時候,你能不讓孩子來承擔你的情緒,你就長大了。什麼時候,你能不去承擔父母的情緒,你就長大了。那麼,你長大了嗎?

婚姻是給成人準備的,一個拒絕長大的“孩子”不適合婚姻。

從小需要安全感,是爲了和TA的重要他人分離。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安全感,會有分離焦慮。

父母要怎麼做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呢?

第一,媽媽要情緒穩定。

第二,夫妻關係要和諧。

第三,允許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看到了彭小玲老師的分享,我深有感慨。確實,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分離的過程,分離也可以稱之爲獨立。分離是要練習的,是一門課程。分離,也就是獨立,一方面是情緒的獨立,需要練習的是情緒的自我感知,自我承擔,自我管理。還有生活的獨立,也就是飲食起居的自我承擔和管理。前者是精神生活,是無形的,後者是物質生活,是有形的。傳統的家庭教育或許只是關注後者。不過,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又是緊密相關的。可以在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在慢慢讓孩子物質生活學習走向獨立的過程中,去感知情緒,學習情緒的自我管理。

我說,“我覺得,自己是到了女兒出嫁的時候,才慢慢懂得了什麼是分離。”彭老師說,您可能有深刻的分離體驗,估計您女兒的體驗沒有您深刻。和母親訣別,守護臨終的母親是不是深刻的分離體驗?

2018年春天,母親離開的日子,在李健的《異鄉人》特別深情的旋律之中流淚,我覺得自己從此成爲真正的異鄉人了。讀了今天的分享,我覺得自己的情緒之中或許有些過於依戀而變成依賴母親了。

彭小玲老師說,不管母親是否在世,母親永遠在每個孩子心中!不管與她的關係如何!我說,是的,這是弗洛姆的觀點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