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動中國》讀書筆記(二)

【燃夢行動.閱讀】

我是邱梅

我在堅持“燃夢行動”!

    目標雖遠,持行必至!

    持之以恆,久必芬芳。

【目標】3年100本

【書目32】《脈動中國》

【作者】許紀霖

【版次】上海三聯書店

2021年3月第 1版

【頁數】共463頁

11.

【打卡】第568天 20210420

【進度】83~89頁

【用時】  20分鐘

【感悟】今天閱讀甲部《中國文化的核心結構—儒家》第10講《“人皆可以爲堯舜”,是不是很難》

*人有動物的本能,也有動物不具備的善的本性。環境固然是要緊的,但更重要的是返回自身,不斷地反省內心,發掘內心中的善。

*孟子提出的修身功夫,乃是養成打通天地的“浩然之氣”。修身所要養的,是一顆“不動心”。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儒家最高的聖人境界。

*每個人都有善根,人人皆可爲堯舜。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只要有仁義之心,樂於行善,就是孟子說的“天爵”,比人間貴族更高貴的天然貴族。

12.

【打卡】第569天 20210421

【進度】90~97頁

【用時】  20分鐘

【感悟】今天閱讀甲部《中國文化的核心結構—儒家》第11講《爲什麼說兩千年來皆荀學》

*荀子大放光芒的年代,是在齊國擔任稷下學官的祭酒。當年的齊國與秦國不一樣,地方分權,重視工商業,文化開放,假如齊國統一了天下,中國的歷史將改寫。

*荀子與孟子代表了儒家的不同面向,一個是現實主義,一個是理想主義,最大的區別是人性的和道德的來源不同。孟子繼承了“德”,荀子發揚了“禮”。

*儒家的“禮”具有三個重要的功能:社會

禮儀、行爲準則和君子氣質。

13.

【打卡】第570天 20210422

【進度】98~105頁

【用時】  20分鐘

【感悟】今天閱讀甲部《中國文化的核心結構—儒家》第12講《漢武帝爲什麼選擇董仲舒的儒學》

*西方中世紀是“君權神授”,中國古代是“君權天授”。但中國的天命常變,按照陰陽五行說,新朝代替舊朝,遵循的是“五德終始說”。

*董仲舒將荀子的儒學與鄒衍的陰陽五行說結合起來,提出一個嚴密龐大的宇宙論和歷史哲學體系,爲大漢帝國提供了統治的合法性,儒學第一次成爲官方意識形態。

*董仲舒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天人感應”,它對於帝國統治具有雙重作用:既論證王權受命於天,又限制了王權的爲所欲爲。

14.

【打卡】第571天 20210423

【進度】106~113頁

【用時】  20分鐘

【感悟】今天閱讀甲部《中國文化的核心結構—儒家》第13講《“三綱說”還能老樹發新芽嗎》

*董仲舒的“三統說”將朝代更替理解爲黑統、白統和赤統的循環更替。沒有永遠的統治者,一旦統治者違背天命和民意,被統治者就可以起來革命,改朝換代。

*從董仲舒到康有爲,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爲三個階段:亂世、小康和大同。從小康奔大同,是中國人從古至今的烏托邦理想。

*君臣、父子、夫婦的“三綱說”在歷史實踐當中,蛻變爲喫人的禮教,但它的原意卻是互爲義務、相互制約。假如以“抽象繼承法”重新理解,可以老樹發新芽。

15.

【打卡】第572天 20210424

【進度】114~121頁

【用時】  20分鐘

【感悟】今天閱讀甲部《中國文化的核心結構—儒家》第14講《儒學是如何起死回生的》

*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儒學治世。一種文化假如缺乏終極關懷,缺乏宇宙論意識,很難成爲偉大的文明。

*儒學的第二度復興,是摒棄董仲舒“天人感應”的荀子傳統,接上孟子“天相通”的心性論傳統。宋明理學引佛入儒,建立起自己的道統,開始追究宇宙的本原以及與心性的關係。

*宋明理學最欣賞的是“萬物一體”,一旦個人與宇宙打通,他就成了“天民”,擁有宇宙的使命,從而人生與天地相通,合二爲一。

16.

【打卡】第573天 20210425

【進度】122~131頁

【用時】  20分鐘

【感悟】今天閱讀甲部《中國文化的核心結構—儒家》第15講《“存天理,滅人慾”,究竟什麼意思》

*宋明理學分爲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兩大流派,兩派爭論的核心問題是:世界究竟是兩個,還是一個?

*程朱理學將世界分爲抽象的“性理世界”與具體的“心之世界”。“性”即“理”,人性就是符合天理的道德倫理;而“心”的世界與“氣”相關,包含人的世俗慾望、七情六慾。“大我”與“小我”之間,是一場永恆的自我戰爭。

*最高的天理表現爲“理一分殊”,可以通過認識具體事物的道理來體悟天理。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內聖外王”,通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

17.

【打卡】第574天 20210426

【進度】132~141頁

【用時】  20分鐘

【感悟】今天閱讀甲部《中國文化的核心結構—儒家》第16講《陽明心學是儒家的“新教改革”嗎》

*理學相信“xing即理”,心學堅信“心即理”,心外無物,天理就在人心當中。

*王陽明認爲,人的內心有良知。我心即宇宙,天理就是良知,因此形成了陽明學自信狂妄的人格,既能大善,也能大惡。

*王陽明相信知行合一,行就是知,知在道德實踐之中,最重要的是“致良知”。

*王陽明是中國的馬丁·路德,幾乎完成了一場儒學的新教革命,近代的個性解放,不是僅僅外來的,其內部的傳統淵源,正是來自明代的陽明學。

18.

【打卡】第575天 20210427

【進度】142~154頁

【用時】  20分鐘

【感悟】今天閱讀乙部《中國文化的互補結構—儒、道、法、墨》第17講《爲什麼治世是儒家,亂世成墨家》

*墨家與儒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兩大顯學,儒家代表的是貴族的理想,墨家反映的是平民的願望。兩家學說有三個重大區別。

*儒家講愛有差別,墨家講“兼愛”。但墨家的理想過於嚴苛,反而儒家更貼近人性。

*儒家講重義輕利,墨家講“交相利”,類似近代的功利主義,以人民的公共利益爲善的唯一尺度。

*儒家的社會是“和而不同”,墨家的社會是“同而不和”,統一意志,統一思想,統一行動,統一財產。它的小農社會主義烏托邦理想,在現實中是絕對專制的“利維坦”。

19.

【打卡】第576天 20210428

【進度】155~163頁

【用時】  20分鐘

【感悟】今天閱讀乙部《中國文化的互補結構—儒、道、法、墨》第18講《爲什麼歷代統治者都喜歡“外儒內法”》

*法家比較晚出,它綜合了儒家、道家和墨家思想中的末流而成。

*早期法家分爲法、術、勢三大流派,最後由韓非集大成,爲秦始皇所採納。

*韓非思想的三條原則:循名而責實;賞罰分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前兩條針對羣僚百官,後一條對付平民百姓。

*法家的“法制”與現代“法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法家“法制”之上有君主的意志,而現代“法治”中的“法”是至高無上的。中國君主專制的思想淵源來自法家。

20.

【打卡】第577天 20210429

【進度】164~170頁

【用時】  20分鐘

【感悟】今天閱讀乙部《中國文化的互補結構—儒、道、法、墨》第19講《“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有合理性嗎》

*楊朱之學是道家的先驅,是其第一階段。它的學說處處與墨家相反,先秦時代的思想,是儒、墨、楊朱的三足鼎立。

*楊朱之學是一套隱士的哲學,它產生和流行於黑暗時代,重在苟全性命於亂世,有三個重要的核心觀念:貴生、避世、爲我。

*楊朱雖然不屑於救世,但也有自己的治世方案:人人爲己,天下治矣。這一思想後來發展爲道家重要的治理術-黃老之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