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如果來日方長》(13)

二十萬字散文《如果來日方長》講述武漢抗疫過程,劉醒龍:最難忘“運-20”飛向武漢|讀+

《如果來日方長》劉醒龍 著 作家出版社

武漢抗疫長篇紀實散文

《如果來日方長》出版

4月8日,武漢“重啓”一週年之際,湖北省文聯主席、著名作家劉醒龍長篇紀實散文《如果來日方長》分享會在卓爾書店舉行。

“第七十六天過去,接下來的日子不再是第七十七天!”

著名作家劉醒龍用親身經歷和處於一線的在場感受,寫出20萬字的長篇紀實散文《如果來日方長》,抒寫那段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武漢抗疫過程。作家以理性客觀的視角,詳細描述親人、朋友、同事、鄰居,以及或熟悉或陌生的同城中人,與疫情決一死戰的具體細節,用大量事實和實際行動表現了武漢人民在抗擊疫情中的“拼命”精神,使人理解爲何武漢是座“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爲何是“英雄的人民”!

書中既有個人日常平凡小事的描繪,也圍繞着疫情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深度反思,既有兒童在疫情之下令人動容的不一般表現,也有本地抗疫主力軍鮮爲人知的罕見手筆,具有相當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以文學形式客觀地講述了這場災難對武漢人心靈、生命帶來的巨大破壞和震撼,真實可信地銘刻了一個又一個普通的武漢人在非常時期的生活與感想,飽含深情地記錄了武漢人民的特殊經歷中一幕幕催人淚下的場景,以及國家、社會、醫護人員、志願者和患者等抗擊疫情的表現所帶來的感動。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的抗疫決策與擔當,以及中國人民在抗疫戰鬥中的艱難歷程與寶貴經驗,用文學的特殊魅力有說服力地彰顯偉大抗疫精神就在我們身邊。

在作品中,作家對諸多事件的思考評論是理性而深沉的,也充滿包容情懷。書中密實的細節、豐富的感受力、溫厚的情懷、深刻的洞察、中肯的見解,使得這部作品內容充實並富於感染力。作爲長篇散文而能如此一氣呵成並始終激情飽滿,實屬難得。

《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評價道:作家用帶溫的筆觸,一點點一段段,繪製出了一幅巨型畫卷。畫卷中人物細膩動人,他們不是扁平化的超級英雄,他們有恐懼、有無奈,但也有堅持,更有選擇,他們是有情感厚度的真實的人,因爲在大疫面前做出的正確決定,使他們成爲值得敬重的平凡世界的勇者。

《當代》主編孔令燕用極簡話語評價爲:大歷史、大視野、大情懷、大境界,真實而真誠,體恤且尖銳,柔情與刀鋒,意象飽滿,詩性氣質,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以小見大。

劉醒龍4月8日在卓爾書店《如果來日方長》分享活動現場發言。

【訪談】

個人情懷需要用社會脈搏來激活

讀+:請您講講《如果來日方長》的寫作過程。

劉醒龍:武漢“封城”初期,多家出版社和雜誌約我寫相關題材的作品,我都拒絕了。與其說是不想寫,其實是不能寫,更是沒精力去寫。

但是,後來發生一件事情,88歲的老母親這期間病重,就診不方便,我們又不住在一起,沒辦法,只能斷斷續續寫一些和老母親有關的文字,聊表心中的痛切。當然可能還有其他的一些因素,自己於是動手寫了一些片段式的文字。

疫情在發展,“封城”在繼續,需要寫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作品所面向的是空前艱難,作品的書寫又讓我感覺到用不着絞盡腦汁。很多東西就堆在眼前,堆在手邊,只要願意,每個人都是寫作者,每一種寫作都是驚心動魄,扣人心絃,唯一的難題是寫與不寫!雖然自己最終選擇了寫,然而,我越寫越是覺得這樣的作品一輩子不要再寫第二部。

讀+:您想通過您的這部長篇紀實散文表達什麼?

劉醒龍:我也不知道我真的想說什麼、真的想表達什麼,但是有一點我想我是清楚的,作爲一個身在武漢的、在整個“封城”過程中一分一秒也沒有逃跑的武漢人,我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這本書瞭解真正的武漢,瞭解“封城”當中的那種真實的武漢生活,理解武漢也好,湖北也好,包括全中國人在疫情之下,我們的情懷是偉大的,我們的所作所爲是值得信賴的。

社會的脈搏需要安放在個人情懷之中,個人情懷需要用社會脈搏來激活。

算起來,從初稿完成,到新書出版,前後差不多整整一年。從某種意義上看,幾乎是另一種百感交集的封閉。這些年自己的各種各樣的單行本出版了近百種,從未有過像《如果來日方長》這樣,讓內心充滿焦慮與期待。因爲,我急切地要用這本書與世人說一說武漢“封城”最深的痛與最深的愛。就像小譚護士長站在自家門口卻不能進入家門,就像同事小陳收到一隻口罩而淚流滿面,就像我家小孫女連用一張面紙巾做點手工遊戲都不可以,許許多多的這類感覺,若不是“封城”中人怎麼可能體會到針扎一樣的痛和乳養一般的愛?

在1100萬武漢人當中,沒有一個逃兵,因爲誰也當不了逃兵。也不可能不當勇士,若是不當勇士,不拼命地與病毒作鬥爭,後果不言自明。

2020年2月中旬,一位朋友受託打電話給我,希望能寫一首像表現“九八抗洪”的《爲了誰》那樣的歌曲。我答應下來,然後寫了。就是這本書開頭那首歌詞《今年的水仙花不開》。在交稿時,我就想到了,並坦率地告訴對方,武漢“封城”戰疫,與“九八抗洪”太不一樣了,很可能出不了像《爲了誰》那樣一夜之間唱徹天下的名曲。根本原因在於,“封城”中人所感受的,與“封城”之外的感受太不一樣了。

別人可以說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武漢和武漢人自己依然是那顆平常心。《如果來日方長》這本書,不是要代表誰發出某種聲音,只是想用一個“封城”時期最爲普通的武漢人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來表達一種極其普通的情懷,感謝“封城”之外所有人的陪伴,希望這本書也能還給他們以一個武漢人的陪伴!

從“封城”的那一刻起,全國人民就齊心協力

讀+:能否講述一下您在武漢“封城”期間的日常生活?

劉醒龍:“家大口闊”這個詞,近30年來已沒有人使用了。武漢“封城”期間,我們家差不多就是家大口闊。一家三代,共六口人,第一次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這麼久。特別是頭三個星期,方方面面都沒做好準備,日常起居的不適應,生活物資相較缺少,心理狀態的不到位,這麼多人在一起,有時候幾個小時沒有一點動靜,甚至該喫飯了,連喊幾聲也沒人答應。那樣的沉默讓人深感不安。

“封城”前幾天,因爲眼疾,幾乎天天都在跑醫院。“封城”之後,因爲蔬菜緊缺,將冰箱裏的爛菜葉清理一番,剩下來的炒熟吃了,弄成食物中毒。一開始不明原因,那種狀態極像是中了新冠病毒的招,有十幾個小時,人幾乎要崩潰了。

好在身邊有一個8歲的小寶貝,總有機會將家裏弄得像是開心樂園。加上家裏人人都有活要幹,有主持網站工作的,有替國外一所大學翻譯急需資料的,有冒着疫情天天到單位上班的,還有上大學網課和小學網課的。正月十五以後,大家各忙各的,才真正緩過勁來。

生活上,基本上與大家相同,沾準備過年的光,主食與肉食都不缺,缺的是新鮮蔬菜,還缺消毒用的酒精。“封城令”下達當天,好不容易在一家小超市搶到兩小瓶100毫升裝的醫用酒精,趕上一個女孩也想要,就分了一瓶給她。這100毫升酒精成了“封城”初期我們家抵禦新冠病毒的唯一武器。正月初九那天,在新聞單位工作的孩子出門上班時,我們讓孩子將用剩下的酒精帶上,孩子堅決不肯,說家裏這麼多人,就這麼點酒精,自己上班後可能有辦法。孩子空着手拉開一道門縫離家而去,讓我們揪心不已,直到孩子來電話,說辦公室裏有消毒酒精,才放下心來。

讀+:最難忘的事情是什麼?

劉醒龍:最讓我刻骨銘心的是大年三十,一架緊急運送抗疫物資的大型國產運輸機降落在天河機場。我和孩子都是軍迷,看到電視畫面時,齊聲叫道“運-20來了!”一聲叫畢,禁不住熱淚盈眶。從“封城”的那一刻起,全國人民就齊心協力,傾盡家底,給予支援。後來得知作爲大國重器的“運-20”,全部都在飛往武漢,那種震撼感不是軍迷很難完全體會。

【書摘】

接下來的日子不再是“第七十七天”

二二年四月七日夜裏,三月二十四日就曾預告的全城解禁時刻就要到來,一千多萬人都在等候送走這一天的最後一秒鐘,迎來新一天的第一秒。按說這是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日子,內心的激情卻一點也不像是激情。再看家人,看院子裏的鄰居,還有小區內的街坊,大家都心如止水。

武漢暫停離漢通道的最後一秒終於過去!

武漢大城重啓的第一秒鐘終於來到!

一家人相擁在一起呼喚!接下來獨自飲了一大杯衡水老白乾,再拿起剃鬚刀,將蓄了七十六天的鬍鬚剃掉了。做完這些,一家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什麼話也沒有,什麼情緒也沒有。二十分鐘後,女兒忽然說:“去武漢關看看吧!”

武漢全城解禁第五十分鐘,一家人站到武漢關前。馬路兩邊,有些零零散散的年輕人,有人之前來此參與制作以武漢解禁爲主題的電視節目餘興未了不肯離去,有人是像我們這樣臨時起意來此用時光做個紀念。年輕人喜歡這裏一大片百年以上的老房子,癡迷於它的華美與壯麗。

……

長江大堤外面的春潮,如何再令江漢客魂銷?

站在熟悉而陌生的江天裏,想起十四天前公告即將解禁時想過的問題,心中清晰浮出了答案。

二二年元旦前兩天,在大姐家,母親說好不來武漢過年,而後經過一番謙讓,作爲尊者的母親理所當然地坐在沙發上,身爲後輩的我坐在很多年沒有坐過的小板凳上,聽任母親拉着我的手對我說:“前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了你爸爸。你爸爸去世這麼多年,從沒有夢到過,前天晚上終於夢到了。你爸爸對我說,他剛剛吃了兩碗麪條,還沒有喫飽。過了這麼多年,這麼大年紀了,你爸爸還有這麼大的食量。我這樣子也動不了了,過年之前,你替我去一下你爸爸的墳那裏,給他帶點喫的去!”我對着母親承諾了。母親又補上一句:“多帶點,別讓你爸爸又叫餓!”“封城”之前,堂弟從老家來武漢時,自己特地問過他,得知老家風俗,喫團圓飯之前給先人送去喫的是最尊重的。臘月二十四,兒子和侄兒結伴先回了一趟老家,在他們爺爺的墳前放置了不少好喫的。自己則打算,年三十回老家去肯定不方便,那就安排在臘月二十九。後來的臘月二十九,成了武漢“封城”的第一天。

第七十六天過去。

接下來的日子不再是第七十七天。

新的一天來臨,無論外面的春天還剩下多少,自己第一要做的是謹遵老母親命,回黃岡老家,在那座名叫小秦嶺的小山上,伏下身子,長謝這春秋不老,生生不息的母親大地!(摘自《如果來日方長》,本報有刪節)

(長江日報記者宗和)
抄錄2021.4.13.《長江日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