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霧(三)

《化生博士》是史蒂文森的短篇小說。作者自己終生遭受呼吸疾病的困擾,爲了健康,總是到處遷徙尋找宜居的氣候。雖然他在倫敦生活的時間不算長卻寫了這部關於“倫敦霧”的偉大小說。儘管小說中對霧的描寫並不是很多,跟情節也沒有特別關聯,不過讀者在其引人入勝的懸念裏,感受到猶如濃霧瀰漫的陰謀和祕密……

小說提到的一場霧出現在邪惡的海德先生殘忍殺死國會議員丹佛斯·卡魯爵士後。那天從清晨到夜晚,霧氣陰沉,律師厄特森與警長一同穿過濃霧趕到現場。如同那城市上那條骯髒不祥的簾幕,真相撲朔迷離,厚重而難以撥開。霧吸收掉所有光線,把每個人都包括其中,而這只是十月的第一場霧,毫無疑問接下來會有更多這樣的日子……這裏描寫的霧原來是對罪惡的影射,在糟糕的環境中人們放縱自己沉溺於污濁混亂的世界。原來讀小說時完全沒有聯想到這層含義。

《化生博士》表面上是一個科學家墮落的故事,然而卻充滿了對比和諷刺。真相被發現後,海德對公衆承認自己罪行,厄特森他們卻希望爲邪惡實驗保密,因爲保持體面是一種“公共的美德”。可笑的是,在小說中霧不是殺手或者兇殺行爲的掩護,而是遮蔽了城市某些地區的道德墮落。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一旦發生什麼狀況,大家都義憤填膺地想了解真相,可並沒有多少人能夠承受真實的殘酷。

畫家威廉·盧克畫過一幅速寫名爲《11月的哀悼的》直接把霧和死亡聯繫了起來。畫中一匹馬在拉車,有人提着燈在引導着馬,因爲馬什麼都看不見,然而燈並沒有太大作用,畫面中的另一個人像盲人一樣用手杖探路前行,整個場景被裹在黑色的天幕中。這是一年中最殘酷的時節,還有許多人選擇了懸樑或者投水自殺。

糟糕的環境不僅讓人們更加焦慮,社會的苦難還造成了很多惡性事件的爆發。當時發生了很多起連環殺人案,後來很多被運用到了文學創造中。事實上19世紀80年代倫敦街頭的危險,讓單獨出門的婦女都惶惶不安。旅遊手冊上會介紹,在壞天氣裏出門需要僱一個燈倌,以免在霧中迷路。很有意思的地方是,霧爲浪漫的愛情提供了機會,召喚着男性保護者的出場。

雖然倫敦人抱怨但習以爲常。而在異鄉人眼中這裏卻是一個黑乎乎的城市,巨獸般地吞噬一切,人們穿過無盡的黑夜,上百萬平庸冷漠的居民……對遠道者來說,這裏的混沌和疏離讓人難以忍受。許多流亡到此地的激進分子,社會活動家,文學家們用刻薄的筆書寫着心中的不滿。沒有親眼見過的人永遠無法體會,倫敦冬天的霧就像音樂劇裏的幽靈緩緩地不時降臨,棕黃色,深橘色甚至是黑色的帶着難聞的氣味,糟糕至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