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霧(六)

另一位用柔和婉約的筆調創造霧天畫面的是愛爾蘭女畫家羅絲·巴頓,對她來說倫敦霧的灰藍色爲街道帶來的神祕美感是在平庸的景色中增添了詩意的光環。1893年2月到3月期間,巴頓在新邦德街的日本畫廊中首次舉辦了畫展,其中有60幅倫敦的風景畫,5年以後她再一次到克利福德美術館展出關於倫敦的作品。巴頓的風景集《熟悉的倫敦》是當時的高檔系列圖書之一,售價20先令,有複雜的封面包裝,其中由她親自撰寫的文字部分猶爲精彩。

在這本書中,她設置了一個關於倫敦霧的章節,其中意味深長地談及東區和警察,把霧與貧困,犯罪聯繫在了一起,她還描寫了一個男人在霧中迷路的故事,文筆如她的畫筆一樣細膩傳神,頗有小說家的天分。在惠特勒筆下的倫敦,所有東西都被霧氣籠罩,而巴頓的描摹則有更生動的細節和色彩。她的畫面中經常出現陽光試圖刺破濃霧的視角,人物也會比較多,減輕了其他畫家在倫敦霧裏展現的那種沉重和孤獨感。而且出於女性特有的溫暖氣質,巴頓的畫中充滿了非常柔和的光影,粉紅色和亮黃色的運用多少減輕了人們對鬼天氣的抱怨。

對倫敦霧的表達除了牧野義雄的精緻,巴頓的柔美,還出現了一個更爲直觀的羣體,由於當時攝影藝術已經開始具有影響,科技的發展帶來了畫家們無法企及的精確性。以文學家肖像攝影著稱的美國攝影師阿爾文·蘭登·科伯恩是第一位挑戰這個主題的攝影家。他用照相機爲人們展示了霧的神祕感和孤獨,也通過發揮其美學效應把攝影提升到了藝術的層次。

“異國他鄉的來客曾在霧的陰沉中看到壓抑恐怖的冥界圖景,讓人想到自殺或不得不去別處尋找藍天;然而情況漸漸轉變,外來者在霧中也發現了一種新奇甚至美麗的東西。他們經常說,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地方可以找得到倫敦這樣的霧。霧就是倫敦,倫敦就是霧。正如莫奈所畫的,柯伯恩所拍攝的,王爾德和西蒙斯所寫的那樣,霧似乎褪去了它早先的恐怖性。這種變化不僅僅是美學風尚上的轉向(當然,藝術家們功不可沒),而且反映出——我們即將看到——倫敦霧本身性質的真正變化。”

從1873年那場具有毀滅性的大霧爆發後,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城市環境與人們健康的息息相關。當時有許多眼科醫生,醫學雜誌作者以及公共衛生活動事業活動家,一些社會學家開始聯手展開了一場清潔首都空氣的輿論戰。他們呼籲加倍努力,把空氣污染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因爲人們的身體實在太弱了。其中有一項重要舉措就是呼籲城市內多提供一些綠色的開放空間,讓這些綠色地帶成爲“倫敦的肺”,這樣不僅從生理層面,也可以從心理層面幫助人們克服空氣污染帶來的後遺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