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分享||動機

      乘着假期尾巴,趕緊讀讀書。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我讀《心理學與生活》中“動機”這一節的一點小收穫。

         生活中難免會提到動機, 什麼是動機呢? 提起動機,您會想到什麼呢?早晨的鬧鐘響了,關掉鬧鐘想再睡會兒,可你卻起牀了,這是爲什麼呢?是要去上班嗎?還是要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呢?還是給孩子去做早點呢?這些就觸動了動機的問題,什麼促使我們這樣做呢?

        我很好奇什麼是動機。接下來我要分享什麼是動機?依據心理學著作,動機是一個概括性的術語,是對所有引起、指向和維持生理和心理活動的過程。所有的生物有機體都會趨向於某些刺激和活動而遠離其他的刺激活動,這是由他們的喜好和厭惡而決定。動機理論不僅解釋了每個物種(包括人類)普遍的“運動”模式,而且也解釋了每個物種不同個體的喜好和行爲。

      爲什麼心理學家要採用這一概念呢?原來他們採用動機這一概念,源於動機有以下幾個基本的目的:

1、把生物學和行爲聯繫起來。比如,早上不得不起牀,可能是餓了,也可能是要趕一趟火車。對於每種可能,心理學家認爲,剝奪身體內部狀態會刺激你的身體做出反應,促使你採取行動來恢復身體的平衡狀態。依然以早晨起牀爲例,當我們感覺餓了,會刺激我們的身體做出反應,進而起牀尋找食物。當我感覺到渴了,會尋找水來解渴。渴的需求,刺激我們產生找水的行爲,已解決渴的狀態,

2、解釋行爲的多樣性。人的行爲本具有多樣性,但如何解釋呢?我們會發現在一場競賽中,幾乎具有同樣能力和水平的兩個人,一個可以發揮得很好,一個卻發揮不好呢?此時,就可以運用動機理論來解釋人們發揮的差異性。同樣,如果您可能在5點早起,他人也可能在5點起牀,您可能是想多學點知識,他可能是想出去鍛鍊身體。這就是因爲我們的動機狀態不同所致。

3、從公開的行動來推斷內心的狀態。當您看見有一個人衝着你笑時,如何解釋這種行爲呢?心理學家和外人都是通過觀察行爲來推斷引起它的內部原因。當看見一個哭時,我們也可能通過的他的行爲和動作來推斷原因。當他站在講臺上,面紅耳赤,可能我們就會用自己知道的原因來推斷他可能是因爲緊張所致。這樣看來,人們總是用可能發生的原因來解釋某種行爲的發生。我們會發現,這種方法同樣適合用於解釋自己的行爲。

4、將責任感賦予行動。個體責任在法律、宗教和倫理學中是一個基本概念。個體責任假定內心的動機和能力控制人的行爲。當出現下列情況時,人們是可以免除責任的:(1)他們沒有故意導致負面結果的出現,(2)外部力量足夠強大以致於激發產生某些行爲,(3)行爲受到藥物、酒精和強烈情緒的影響。因此,動機理論必須能夠區分導致行爲產生的不同潛在原因。依據這一點,這就能很好的解釋在生活中面對孩子打碎了玻璃,我們去尋找他行爲的動機,是故意還是無意,然後做出可能不同的懲罰和教育。我們也可以依據這一點來解釋,爲什麼一個膽子特別笑小的孩子在媽媽的鼓勵下他拿起了一個他本拿不起的物件。這就源於媽媽給了他足夠強大的動力,讓他勇敢地去做了外人感覺做不到的事。當然,這不是免除責任,而是他內心的動機刺激他做出了這樣的行爲。

5、解釋逆境中的意志。這一種原因可以用來解釋爲什麼操作某種行爲更難時,人們還要去做它。動機促使你在筋疲力盡時也要按時工作或學習。它能幫助你堅持比賽並把能力發揮到極致,即使當你輸了或意識到自己不會贏時依然如此。當到這裏時,我們也可以解釋爲什麼參加考試前孩子學到半夜,清晨依然還可早起,投入到學習中來。因爲要考試,考出好成績或者滿意的結果等動機的驅使,必須投入到艱苦的學習中去。

      看到這裏,你是否對動機有了一些瞭解呢?歡迎友友在評論區留下您寶貴意見和建議。同時,期待您也加入分享的行列。

    我讀書,我快樂;我分享,我快樂!來吧!我們一起讀書,一起分享!


        知識來源:《心理學與生活》第19版【美】理査德 ·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  著    王壘等譯  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