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終生學習的習慣

文/賊驟驟


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成功之道也。—— 朱熹


網上看過一部股神巴菲特的紀錄片,該片詳盡地展示了身爲富豪的巴菲特每日閱讀、學習的習慣。紀錄片中,巴菲特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獨自一人在家裏的書房或者公司辦公室安靜地度過。

巴菲特的作息時間十分規律,並且長期保持。他每天清晨六點鐘按時起牀,花大量的時間閱讀各種新聞、財報和書刊。他的辦公室沒有電腦,沒有智能手機,只有身後書架上擺放得滿滿的書籍和一桌子攤開的新聞報紙。

對於巴菲特的閱讀習慣以及所持有的對待學習的態度,他的合夥人查理芒格曾經這樣評價: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成功人士,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一個都沒有。而沃倫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喫驚,他就像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還看過一個俞敏洪的訪談。

在節目中有人問俞敏洪: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時間來學習?

他回答說:我的工作確實非常繁忙,一年中可以用來閱讀的完整時間最多也只有幾天。因此,我只能利用大部分零碎時間去讀書,每年閱讀的一百本書基本上都是用零碎時間來閱讀的。

俞敏洪不管到什麼地方,手邊總是有書。過去帶紙質書相對麻煩一點,出差的時候他都會在行李箱裏裝幾本書。後來有了電子書之後,他會在出差時下載幾本自己喜歡閱讀的書,然後利用路上的時間閱讀。在旅途中,不論是在火車、飛機上,他都會用讀書來打發零碎時間。

無論投身哪個領域,不管具體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想要成爲其中的佼佼者,沒有什麼特殊的捷徑,依靠的是個人各方面素質不斷的提升。

而一個人各方面的提高,不管是思想觀念的轉變還是專業知識、技能的掌握,甚至是眼界的拓展和思維能力的提升,都是從學習中得來。巴菲特之所以能夠在投資領域封神,俞敏洪之所以能夠在教育領域獲得別人無法比肩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賦予了學習和閱讀最大的執行力,他們用一生來堅持閱讀,堅持學習。

或許大家還不知道,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讀書六十四本。

諾貝爾獎設立以來,猶太人拿走了百分之二十的化學獎、百分之二十五的物理學獎、百分之二十七的生理與醫學獎、百分之四十一的經濟學獎、百分之十二的文學獎,同時還拿到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普利策獎,三分之一以上的奧斯卡獎。

猶太人有這樣一條代代相傳的訓誡:當自己處於窮困潦倒的境地,不得不變賣家產以維持生活的時候,首先應該變賣的是金銀、寶石、土地和房屋,而家中所擁有的書籍,則不到萬不得已不可變賣。他們把書籍和知識作爲自己安身立命的資本。

猶太人並不是比其他民族的人更聰明,只是他們比其他民族的人更懂得知識的力量,更善於學習。據說,當他們的孩子剛學會爬的時候,母親就會將蜂蜜滴在書本上讓孩子去舔,其用意是想告訴孩子:知識是甜的。


學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學習指的是學生在學校求學期間所接受的教育,專業知識的學習;而廣義的學習覆蓋的方面則要廣泛得多,學習做人,學習做事,跨行業的模仿,從成功者那裏偷師,依靠自學夯實個人職業技能的過程等等,都在廣義的學習範圍之內。

生活中有不少人認爲大學畢業了,就可以不用學習了,其實不然。大學畢業只是告別了校園生活,但是不應該告別學習,學習也不應該僅僅侷限於學校的教育體系之中。知識和技能永遠不會夠用,只有不斷地補充、不斷地學習鑽研,才能確保自我完善以及個人價值的提升,進而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佔得先機。所以說,踏入社會,真正的學習纔剛剛開始。

一幫大學同學畢業之後,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崗位。五年後,按照約定他們又重新回到學校,相聚一堂。席間,當教授得知自己的學生最近幾年來各自取得的成績以及工作狀況後,很不滿意。教授之前對其中的幾位學生尤其寄予厚望,但是讓他倍感失望的是,五年過去了,他們都表現平平,沒有一個人有拿得出手的成就。

教授感到不解,於是問他們:畢業後平均每個月看過一本專業書籍的請舉手。學生們都露出慚愧之色,沒有一個人舉手。教授接着問到:平均每個星期上過一節培訓課的請舉手。學生們面面相覷,仍然沒有人舉手。

教授終於知道了他們十年來表現平平的原因,嘆了口氣說:一個月看一本書,一個星期上一節培訓課,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輕而易舉的事,可是,爲什麼你們中就沒有一個人能做到呢?難道你們認爲在學校學習的那點知識已經夠用了嗎?難道你們在工作中沒有遇到任何問題,不需要學習新的知識來解決嗎?說完這番話後教授憤然離去,只剩下一衆學生滿臉羞愧地沉默不語。

那幫被教授寄予厚望的學生,之所以讓自己的導師失望不已、憤恨離席,最根本的原因其實不在於五年來各自的事業發展緩慢,沒有拿得出手的成就,而是由於他們沒有進取心,更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這才導致他們庸庸碌碌數載,卻始終一無所長、一無所獲。

如果他們能夠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能夠主動利用閒暇時間繼續去學習、去鑽研自己的專業,即使上一個五年顆粒無收,下一個五年必定會有所突破,有所建樹。

反之,如果他們意識不到學習對於個人成長的重要性,疏於學習和鑽研,即使再給他們設定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他們依然會平平庸庸,一無所成。


沒有一成不變的工作內容和崗位要求,也沒有一成不變的職業技能和個人能力。一個人的工作是屈尊還是高就,一個人的能力是增值還是貶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人是否具有主動學習的意識,是否善於學習。

高科技時代,一切均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可能我們前兩年纔讀懂弄透的專業知識過兩年就落伍了;可能我們前段時間才掌握的崗位技能過段時間就淘汰了,被更加新穎、有效的技能所替代。所以,要想適應世界的變化速度,就必須具備主動學習的意識。

其實,善學者與厭學者之間最大的差距不在於學習的資源和能力,而在於學習的觀念和意識。有心學,自然會竭盡所能地通過各種渠道去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完善自我;無心學,即使免費提供給他最舒適的環境,最豐富的藏書,最便捷的學習途徑,最優秀的老師,他還是會置若罔聞,燃不起半點熱情。

優秀的人從不認爲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已經夠用,相反,他們幾乎一致認爲自己所知甚少,需要倚仗不斷地學習來滿足工作的需要。因爲他們懂得,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環境中,稍不留神就會落於人後成爲被淘汰的對象。反倒是平庸之輩沒有憂患意識,更缺乏進取心,學習對於他們而言是無用的,是多餘的,更像是一種苦不堪言的勞役,有這功夫還不如拿來休閒娛樂來得舒服愜意。只是這一點意識上的差距,就將兩者涇渭分明地區別開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