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幾歲,財務自由》--這樣的日子,會讓人想“長生”嗎?

可以說這是一本很神奇的書,因爲它作爲一本無關生物科技、無關科幻的財商型圖書,竟然能夠在閱讀過程中,神奇地在讀者的思維中,把“財富”與“長生”兩個概念掛起了鉤。

畢竟,真的獲得了“財富自由”後,除了想一直有錢,當然還想“一直嗨”下去啊。可惜,對於很多人來說,三十幾歲的年齡纔開始爲財務自由努力,已經算晚了--更別說想在三十幾歲憑藉自己現有的財產,提前幾十年退休,拖家帶口地去環遊世界,享受生活?向天再借五百年也不敢說這種夢話--如果這五百年依舊只能當個普通“社畜”。如果人間精英不好當,那麼直接變成其他長生的物種呢?


於是,關於長生,很多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變成吸血鬼或神仙那樣具有神奇自我修復能力的“物種”。然而科技最多能夠幫人類做到“延緩衰老程度的長生”,不代表能讓人直接擁有與“長生”的模式相匹配的強大自信心和應變能力,“好馬上投身於尋找更多感情上和冒險上可能性的事業”。那麼,即便是提前退休,不還是容易機械重複以前的生活,陷入到追尋物慾的怪圈裏嗎?一些看似是“人間精英才能享受”的生活模式,真的值得我們所有人去拼命換取嗎?


所以作者在書裏看似普通的“曬生活”時,提出了一個看似平常但也很實際的課題,那就是--即便手頭的財富足夠讓人提前幾十年退休了,我們還是要注重開源(退休前努力工作拿高薪+投資指數基金)、節流(做好“斷舍離”+在旅行途中找到物價便宜民俗吸引人的地方就適時定居一段時間),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侶,攜手互助積攢下更多的體力和金錢,只爲了追尋富有更多生命質感和體驗的生活(包括繼續學習進修自己喜歡的專業,經營社交媒體分享經驗獲得收入等)。如若不然,即便是提前三十幾年退休了,約等於像吸血鬼或者神仙一樣“精力旺盛地長生了三十幾年”,也遲早會變成一個會被自己層出不窮的慾望逼瘋的怪物--因爲我們一開始就是帶着作爲人類的貪婪本質,纔開始尋求財富和長生的。


所以說,即便是選擇長生,也要想明白--自己究竟是想獲得長久的生命去感受“活着”狀態下的更多層面,還是隻想要更長久的生命去享受。

只有想明白這個問題,才能確定:就算自己一樣做到了作者一家認定的“財富自由”,是不是也能真的有勇氣提前三十幾年去周遊世界?我們想要的“長生”和“財富”在內心的天平上究竟處在哪個位置?我們是否真的應用得好自己一旦獲得了“長生”和“財富”的“自由”?旅行的前期準備我們真的做到位了嗎(不僅是查攻略想省錢或想打卡自我犒勞那種,而是要在相關網站上了解好當地的文化和物價,甚至準備好隨時安居或繼續遷徙)?說起旅行的意義,我們的內心真的有堅定不移的答案了嗎?對旅行的期待值得我們爲此多學好一門語言或技能嗎?已經決定把旅行本身過成生活本來的樣子了嗎?帶着孩子也能應付得來也覺得相關的考慮和疲憊沒有關係嗎?


上述問題,作者往往只是輕描淡寫地用很日常的文字一筆帶過--因爲他們真的是在旅行中過日子,追尋生活的意義,不斷學習努力,每一個度過的平凡日子就是一家人把人生當作旅行的最好註解。看看書中使用的作者自己和一家人的自拍,甚至比不上一般的網紅濾鏡,照片中也沒有什麼奢華酒店的炫富場景,如果讀者看到後面已經開始接受這些照片中飽含的略顯簡陋的真實裏,那依舊讓人感到很舒服的質感:只是因爲我們開始認同照片爲證的、作者一家關於財富的想法和生活態度,從中能夠獲得有益的啓發,就是更好人生的新開始。但是,接受這些觀念和感覺,不等於要按部就班地照搬作者的經驗:因爲作者生在臺灣,長期生活在美國,他們總結的經驗裏,涉及到的日常生活習慣、擇偶觀念和財富獲取的渠道與中國的國情依舊有一些明顯的差異,需要讀者自行對照調整。


蘇軾曾在詞中寫下:“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之路,且前行便了,三十幾歲本就可以想尋求財富就努力賺錢,想追尋自由就浪跡天涯--只要你能力足夠,財商在線,數十年的時光裏,誰不能成爲一個不需要用燈紅酒綠、奢侈生活就能證明自己已經“盡享長生富貴”的“逍遙散仙”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