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34)爲什麼老子認爲兵器會帶來災難呢?

夫兵者,不祥之器。

這是《道德經》第三十一章開頭的一句話,同時也是這一章的討論的基礎。

由於器與兵是相對應的,所以這裏的兵代指的是兵器。

既然兵器是不祥之器,那爲什麼古代聖賢都會在腰間掛配劍呢?那這裏劍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那孔子腰間掛有配劍,同時孔子也是聖人。而老子卻說:“有道德的人不需要兵器,最起碼也不會主動選擇”。

難道孔子是沒有道德的人嗎?這是孔子錯了,還是老子的言論錯了?

我們把時間推到二千年前,我們都知道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同時也是戰亂紛飛的年代,而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威脅生命的事情。而孔子攜帶的兵器就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

所以老子纔會說:“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從這裏可以看出老子認爲兵器是不是不祥之器,主要還要從使用者的心態判斷。

兵者不祥之器,這句話判斷的大前提又是什麼呢?

兵器是戰爭的根源,同時也是擴大戰爭的根源。

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從這些時代劃分,我們能看出一個規律。那就是人們科技發展越快,兵器殺傷力也在發生巨大的改變。

過去你用一個石頭最多砸死一個人,現在一個導彈會炸死上千人甚至上萬人;過去的戰爭可以理解爲打羣架,現在可以說是毀滅人類。

兵器的發展意味着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災難和威脅。同時卻是保護自己的唯一手段,近代史的悲慘事蹟,就是因爲軍事武器的落後,才遭到西方列強的荼毒。

兵器對社會的穩定性也造成了影響。有些國家美其名曰爲了維護人權,就讓自己的公民合法執槍。可是被警察誤殺不在少數,因爲警察判斷公民是從車拿武器妨礙執法;當發生矛盾時,又有多少不是因爲衝動才殺了人。

戰亂年代人們需要趁手的兵器,是爲了保護自己;而和平年代人們需要武器才能保證自己生命以及財產,卻從側面體現了政府的無能,更談不上什麼民主了。

因此老子說的兵器是不祥的、會帶來災難的,是正確的判斷。我們對待兵器態度不能癡迷,恬淡爲上纔是正確的做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