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紛呈宋王朝(第十四章,第一節)

      第十四章 反覆無常李繼遷

                第一節 一反覆

    李繼遷受了契丹扶持,勢力開始暴漲。

    公元987年四月,在王亭鎮(內蒙烏審旗),夏州(陝西靖邊)守將安守忠率三萬官軍和李繼遷大戰一場,安守忠敗逃,李繼遷追擊到夏州城下才返回。 這是《宋史.李繼遷傳》的記載。

    而《宋史.安守忠傳》卻記載,安守忠於“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改知易州(河北易縣),徙夏州(陝西靖邊),每西戎犯邊,戰無不捷……”

    所謂“戰無不捷”,自然沒有敗績。宋史兩段記錄自相矛盾,孰是孰非?讀者自辨。

順便說一句,《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大的史書,其中的舛誤也多,閱讀時必須瞪大眼睛!

    此後,李繼遷日夜侵擾西北,西北邊將用兵徒勞無功。

    公元988年,趙普向趙光義建議“以夷制夷”,即讓李繼遷的哥哥李繼捧到西北去抵禦李繼遷。

    趙光義覺得可行,命李繼捧爲銀州刺史,賜名趙保忠,趙光義在五色金花紙上御書“趙保忠”三字賜給李繼捧。另外賞賜金千兩、銀萬兩及田園糧食。

    李繼捧出行去夏州那天,趙光義在長春殿賜宴,又加賜襲衣、玉帶、銀鞍、錦彩、駿馬,總之,趙光義花了大價錢,就希望李繼捧收復李繼遷,解決後顧之憂。同時,也用銀子和恩義栓住李繼捧的心。

    李繼捧到夏州幾個月後,便上表給趙光義,說李繼遷悔過,願意歸順。趙光義大喜,不辨真假,立即下詔授予李繼遷銀州刺史。並讓李繼遷來開封朝覲,可朝廷望穿秋水,李繼遷杳無蹤影。

李繼遷所謂“歸順”,不過是“逗你玩”而已。

李繼捧見李繼遷誆騙自己,臉上掛不住。便想尋找機會和李繼遷幹一架,將他徹地制服。

公元990年,李繼捧探得李繼遷屯兵安慶澤(王亭鎮北),率軍突襲,李繼遷倉皇應戰,身中流矢,大敗而逃。

不久,李繼遷爲報一箭之仇,糾集大軍,反過來突襲李繼捧鎮守的夏州,李繼捧抵擋不住,上書趙光義,請求增援。

趙光義命鳳翔府知翟守素率軍支援。

李繼遷見翟守素官軍雄健,自己不是對手,好漢不喫眼前虧。便想到服軟,以便渡過難關。

公元991年七月,李繼遷正式上表宋廷,坦陳罪責,表示歸順。趙光義封李繼遷爲銀州觀察使,賜名趙保吉,李繼遷的兒子李德明封爲行軍司馬。

此後,只要大宋一勒李繼遷脖子,李繼遷便認慫,等大宋一鬆手,李繼遷又撒丫子跑酷,然後跳腳大罵!宋廷再掐李繼遷脖子,李繼遷再認慫;如此反反覆覆。大宋搞得越來越煩;李繼遷卻越挫越勇!

再說李繼遷認慫,得到喘息機會。傷疤好了,疼便忘了,不久,李繼遷又不老實了。

公元993年,陝西轉運副使鄭文寶,向朝廷建議禁絕鹽池,困住李繼遷。幾個月後,李繼遷率邊人四十二族一萬餘人,攻略環州,屠小康寨,邊將大多被李繼遷擊敗。

公元994年正月,李繼遷遷徙綏州的百姓到平夏(寧夏固原),部將高文岯等,因爲衆人都不樂意去平夏,率衆叛李繼遷,失敗。

李繼遷惱羞成怒,又派軍圍堡寨,搶掠百姓,焚燒積糧,進攻靈州(寧夏寧武)。趙光義大怒,命李繼隆爲河西都部署,征討李繼遷。

李繼隆、李繼遷都是李家“繼”字輩,卻並不是一家人。李繼隆是漢族,上黨人,父親是李處耘。

李繼遷是西夏党項族人,原來姓“拓跋”,前面介紹過,唐太宗賜其祖先姓李,和李繼捧是宗族兄弟。

兩李決鬥,孰勝孰敗?


佐料:安守忠是安審琦的兒子,安審琦曾被後周封爲陳王,因此,安守忠是位妥妥的官二代。但是安守忠性格純樸厚重,簡約沉靜。

趙匡胤在稱帝前,安守忠就和他很熟稔,趙匡胤即位後,對安守忠更加優待,而安守忠卻更加謙恭、低調。

安守忠連年征戰,守大宋邊界近二十年,先後知遼州、易州、夏州、滄州、雄州等地。

公元991年,安守忠知雄州。一次,和屬下、賓客宴飲,有軍校叛亂,穿着甲冑手持兵器到了州門外,守門人倉促進來稟報。

安守忠卻談笑自若,從容地對在座賓客道:“這不過是喝醉了酒的狂徒罷了,擒了便是!”隨即命護衛出門,擒獲叛變者。部下很是佩服他的器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