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章法系列課

主講老師雪窗(帝鄉子)

七絕章法第一講

本節課作爲開篇第一講,我主要講述以下三方面內容:

一.好的謀篇佈局在七絕寫作中的重要性;

二.七絕寫作常見的25種謀篇佈局的方法;

三.舉例分析方法一:由今溯昔,借物綰合。

什麼是章法呢?我們查《漢語大詞典》給出的解釋是“詩文謀篇佈局的法則”。我們的詩詞寫作,要先確定一個表達的主題,圍繞這個“主題”規劃、安排其內容、結構。一首詩,開端寫什麼,中間寫什麼,結尾寫什麼,這是你的“謀篇佈局”。但是“謀篇佈局”不等同於章法,光明白各部分寫什麼內容,這還不夠。你還要梳理好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前後之間的邏輯,使之顯得合理、謹嚴。

章法在詩詞創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個最基礎的要求,一首合格的詩詞,起碼要求內容佈局合理,表達思路清晰,做到基本的邏輯自洽。反之,內容拼湊,邏輯矛盾,章法凌亂的作品,即便語言再華美,情感再深摯,寓意再深刻,也終究是不入門之作。

我這裏所講“謀篇佈局的方法”,重點強調兩個方面:一是內容佈局,即先寫什麼,後寫什麼的問題;二是關係處理,即此種內容佈局呈現出一種怎樣的邏輯關係,有何精妙之處。

好的謀篇佈局對於創作一首優秀的七絕作品至爲關鍵。七絕篇幅短小,需要警策,有亮點。沈祖棻說,七絕需要“嚴格地選擇其所要表達的內容,擷取其中最有典型意義的片段來加以表現”。實則,這種對於表達內容的選擇、分佈,及其表現的關係、方式,便涉及到謀篇佈局及構思方面的匠心。因此,運用好的謀篇佈局,有助於使七絕寫出亮點,擺脫庸常、俗濫的套路。

比如楊萬里的《聽雨》:

歸舟昔歲宿嚴陵,雨打疏篷聽到明。

昨夜茅檐疏雨作,夢中喚作打篷聲。

無非是詩人昨晚宿於茅舍,聽了一夜雨打茅檐之聲,於是寫下此詩。一首七絕,若這麼照實寫來,肯定索然無味,毫無亮點。作者在創作時,就在“謀篇佈局”上花了一番心思。此詩在內容佈局和關係處理上極爲巧妙,於日常小事中挖掘出奇趣來。

你看他的開端,並不急着先寫昨夜茅檐聽雨之事,而是先從往年船中聽雨之事寫起。“歸舟昔歲宿嚴陵,雨打疏篷聽到明”,寫詩人往年乘着歸舟,經過嚴陵,夜宿嚴陵之事,下起了小雨,這小雨敲打着船篷,直響了一夜,詩人也聽雨聽到天亮。

後兩句才切入到昨夜茅檐聽雨之事。“昨夜茅檐疏雨作,夢中喚作打篷聲”,詩人昨夜宿於茅舍,聽着疏雨敲打屋檐之聲,在睡夢中恍恍惚惚,誤以爲自己還是在嚴陵的舟中,聽着雨打船篷之聲呢。

你看這首七絕,在內容佈局上頗有匠心,先寫往年舟中聽雨打船篷之聲,再寫昨夜聽雨打茅檐之聲,前兩句拉得很遠,第三句再一筆切換回來,意境層次比較豐富,富於開闔變化。在關係處理上也有匠心,作者把往年舟中聽雨,與昨夜茅檐聽雨聯繫起來,自然有一個綰合點。這個綰合點就是人在睡夢中,這兩種雨聲聽起來的感覺是似曾相識的。以睡夢中似曾相識的雨聲,把過去和昨夜的情境穿連起來了。

那麼,我們看這首詩,前兩句寫往年舟中聽雨,第三句寫昨夜茅檐聽雨,這是內容佈局上的不同;第四句一出,通過夢中相似的雨聲把兩種情境綰合起來。這樣整首詩,內容佈局便不是鬆散割裂的,而是有一個綰合點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意境統一於全詩。作者運用這種巧妙的謀篇佈局,加以巧妙的關係處理,將“聽雨”的意境寫得迷離惝恍,也寫出人生境遇中那種似曾相識的微妙感受,不失爲一首佳作。

有人會覺得七絕篇幅既如此短小,那麼其在謀篇佈局上,安排、變化的空間會很拘促,不如古風、七律那麼騰挪跳轉,複雜多變。當然,就單首七絕來說,因其篇幅、字數的侷限,章法上的變化確實相對七律和長篇古風來說,要簡單得多。但這只是單首相對而言,並不代表七絕這種體裁的創作在章法方面就缺乏開掘的空間和騰挪的餘地。

事實上,我們通過大量閱讀古人經典七絕會發現,七絕因其篇幅短小、體式靈活的特點,使其在謀篇佈局上反而有着巨大的開拓空間和變化餘地。這不是針對某一首七絕而言,而是七絕作爲一種體裁其整體的變化潛力而言。寫一首七絕,固然章法並不十分複雜;但是寫兩首七絕,你就要琢磨、思考,兩首的謀篇佈局該如何見出變化,各首有各首不同的安排。

李白有70多首七絕,杜牧有190多首七絕,不可能總是那麼幾種謀篇佈局翻來覆去地用。自然是詩人在創作中,不斷開掘謀篇佈局的方法,不斷開拓章法變化的空間,才使得其七絕作品豐富多變,美不勝收。否則,老是按照幾種固定的章法模式去套,那讀起來多單調乏味,且顯得重複可厭。

所以,在七絕創作中,你所能接觸的、瞭解的、掌握的謀篇佈局方法越多,則對於七絕在章法上的變化就越能瞭然於心,在運用中就越能得心應手。這跟巧婦做飯是一個道理,善主廚者,則每頓有每頓的花樣,口味豐富,人也愛喫。否則頓頓一樣的菜,一樣的味,不消兩三天,連食慾都沒了。

我這裏總結了25種七絕常見的謀篇佈局的方法,進一步歸納爲11大類,悉述如下:

蘇臺覽古(唐·李白)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

【背景】

    李白於開元十二年(724年)“辭親遠遊”,開元十四年(746年)漫遊吳越一帶。遊越州一帶,寫下《越中覽古》一詩;由越州返蘇州遊姑蘇臺,寫下此首《蘇臺覽古》。

    “蘇臺”,即姑蘇臺,在蘇州西南姑蘇山上。相傳爲春秋時吳王闔閭所築, 夫差於臺上立春宵宮,與西施及宮女們爲長夜之飲。越國攻吳國,吳太子戰敗,遂焚姑蘇臺。“覽古”即是遊覽古蹟之意。

【句意】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舊苑荒臺”,指舊時吳王的園林和荒圮的臺榭。“清唱”,跟現在常說的“清唱”不是一個意思,這裏是形容歌聲清晰嘹亮。“不勝”是不盡之意,“不勝春”是指歌聲中包含了不盡的春意。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

“西江”,唐人多稱長江中下游爲西江。

按李白曾經寫過《把酒問月》一詩,有句雲:“今月曾經照古人。”

【手法和構思】

《唐詩箋註》評論這首詩說:“弔古情深,語極悽婉。”

前兩句“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一邊是“舊苑荒臺”的古蹟,“舊”字、“荒”字寫盡姑蘇臺園林、臺榭的荒涼破敗;一邊是春日極美好之景,有楊柳新綠,有采菱人清唱,春光融融的情景。

《詩法易簡錄》說:“一二句但寫今日蘇臺之風景,已含起吳宮美人不可復見意;卻妙在三四句不從不得見處寫,轉借月之曾經照見寫,而美人之不可復見,已不勝感慨矣。”

《唐詩三集合編》稱這種寫法是“如天花從空中幻出”,作者由眼前的“舊苑荒臺”,幻化出昔日的“吳王宮裏人”,從極荒涼的實境中,幻出極美好、繁華的虛境,益發見出王圖霸業的短暫和虛幻,不直抒感慨,而感慨自深。

《紅樓夢》第一回有甄士隱爲《好了歌》作過一段注詞,開端說“陋室空堂,當年笏滿牀;衰草枯楊,曾爲歌舞場”,這也是從眼前極荒涼的實境(陋室空堂、衰草枯楊),幻出曾經極繁華、美好的虛境(笏滿牀、歌舞場),給讀者以很大的視覺衝擊,引起讀者的深思。

沈園(宋·陸游)

其一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陸游晚年數過沈園,紹熙三年(1192年)曾遊沈園,寫了一首感舊的七律;慶元五年(1199年)陸游七十五歲,再次遊沈園,寫下《沈園》二首。本是系1199年遊沈園所作,是組詩中的第一首。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

“畫角”,是古代繪有彩飾的軍樂器,可用在城頭報時辰,其聲淒涼。“非復舊池臺”,按陸游於1192年遊沈園時所寫一首七律,題目中有“偶復一到而園已三易主”之語,說明四十年間沈園已三次更換主人,園內池塘、臺榭都已發生較大變化。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驚鴻”,按三國曹植《洛神賦》有“翩若驚鴻”之句,形容美人體態之輕盈。後世因以“驚鴻”代指體態輕盈的美女。成語“驚鴻一瞥”,即是形容美人匆匆一瞥的驚豔情景。

【構思】

陸游這後兩句的構思,有借鑑晏殊《清平樂》一詞的痕跡。晏殊的《清平樂》下闋寫道: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當然,晏殊的構思又借鑑了崔護“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句子。而陸游又從晏殊的“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翻出變化來,可見後人創作詩詞,對於前人經典的繼承和翻新。

陸游這首詩最動人的地方在於,末句刻畫了唐婉曾遊沈園,在水邊照影而過的情景,以“曾是驚鴻照影來”之語提煉出之,極驚豔動人。然而,這極驚豔之情景,卻只是一場虛幻的美好而已。

我們來分析這兩首七絕的謀篇佈局之法。李白的《蘇臺覽古》,前兩句“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是寫今日眼前之實景;後兩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是以“西江之月”作爲綰合物,回溯到昔日吳宮之虛景。

陸游的《沈園》,前兩句“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是寫今日沈園之實景;後兩句“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是以“橋下春波”作爲綰合物,回溯到昔日驚鴻照影之景。

因此,這種謀篇佈局的方法,我總結爲“由今溯昔,借物綰合”,屬於“今昔互見法”中的一種。這種謀篇佈局的特色,有兩點:1.先今後昔。先寫今日的實境,再回溯到昔日的虛境。2.要有綰合之物。光寫今日的實境和昔日的虛境還不夠,如果二者沒有構築關係,那麼“今”與“昔”之間就無法勾連起來。因此,要以不變之物,綰合今昔。

李白的詩中,詩人便藉助不變之月色,綰合今昔,從而突出今昔之盛衰鉅變,便蘊含不盡的喟嘆。

陸游的詩中,詩人便藉助不變之春波,綰合今昔,將今日“畫角哀”、“非復舊池臺”之景,與昔日“驚鴻照影”的驚豔場景,形成鮮明對照,悲不自勝。

以上是“由今溯昔,借物綰合”這一謀篇佈局方法的特色。李白之作屬於懷古詩,陸游之作屬於感舊懷人詩。可見,這一謀篇佈局之法,適合於這兩類題材的七絕寫作。

當然,這兩首七絕在內容佈局上也有差異之處。比較來看,二人所寫昔日之虛境,都是極美好的情景,可是那是短暫而虛幻的。寫今日之實境,李白筆下既有荒涼之景,也有美好之景,用意在以美好之景反襯荒涼之景。陸游筆下,則只有一些比較傷感、悽然之景,“斜陽”是衰颯的,“畫角”聲是哀怨的,“池臺”也不復原來的樣子。意象之中,都含着悲愁的色彩。

【同類舉例】

楚城(宋·陸游)

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

這裏的“楚城”是指秭歸。前兩句“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寫今日之實境,有荒城、悲啼的猿鳥、屈原祠,整體的意境感覺是荒涼、愁苦的印象。第三句“一千五百年間事”,由今溯昔,想到屈原投江後,一千五百年的世事滄桑,江山興亡。第四句“只有灘聲似舊時”,借物綰合,只有江水拍擊江灘之聲,依然同屈原在世時一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