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課例|散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感情

根據於永正老師的《愛如茉莉》和《秋天的懷念》兩篇課例,探討散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感情。

對於這兩篇課例的分析,首先要確定的是課文的體式,也就是文本的個性特徵,對一篇課文而言,就是其負載閱讀教學的獨特功能和價值。這兩篇文章都屬於敘事性散文,兼具着敘述和抒情的特點。散文閱讀的要領是體味精準的言語表達,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經驗。

王榮生教授談到:散文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區分人我,引導學生體察在散文中表露的、對學生來說很可能是陌生的經驗;引導學生學會分享,在認識和理解別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過程中,觀照自我;引導學生細讀,體味作者言語表達的功力,體味精準的言語表達所蘊含的意味,體味語言的滋味和作者的情調;培養學生以言逮意的追求,要喚起學生對以言逮意的功力的敬重。

結合於老師的這兩篇課例,在散文教學中如何層層遞進地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情感。我有以下幾方面的思考:

一、聚焦提綱挈領的關鍵詞句

《秋天的懷念》的第一課時中,於老師在解讀“訣別”一詞時,先引導學生找到這個詞語在課文的哪個句子中,通過讀課文理解“訣別”的意思,與“永別”區別理解,並解釋“訣別”就是分別,指不能再見的離別。文中史鐵生去看他的母親時,母親已經昏迷了,後來就去世了。那最後一次的見面就是訣別。於老師還通過描述事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訣別”:三年前相見的朋友,今年暑假回家想再見,不料他已經去世。沒想到三年前的那次相見竟是“訣別”。“訣別”一詞在文中的作用可想而知,飽含着“我”的不捨、不忍。

在閱讀中於老師引導學生品味“母親是一堆細節”,這些細節是如何體現的,又聚焦到了一些關鍵詞上。一個“躲”字讓我們看出了母愛是理解;一個“擋”字讀出了母愛的深沉;一個問號讓我們明白母愛是商量,是平等;一個“笑”字讓我們知道了母愛是寬容。通過體味這些關鍵詞,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在《愛如茉莉》這篇課例中,也有通過聚焦關鍵詞的生動片段。例如:“爸爸坐在牀前的椅子上,一隻手緊握着媽媽的手,頭伏在牀沿邊睡着了,初升的陽光從窗外悄悄地探了進來。”這句話中,“坐、握、伏”三個動作詞,是爸爸對媽媽的關愛,不起眼的三個動作映射着父母之間的愛就像茉莉般平淡無奇。

二、關注貫穿全文的情感線索

《愛如茉莉》的課例中,貫穿全文的情感線索是“茉莉”,一句:“愛如茉莉”中“愛”指誰和誰的愛,將全文連成一條主線。通過描寫茉莉“平淡無奇、縷縷幽香、潔白純淨”的特點,與文中描寫爸爸媽媽相互關愛的詞語和句子相吻合。

“爸爸沒有喫我買的餃子,也沒聽我花盡心思編的謊話,他直奔醫院。此後,他每天都去醫院。”可以看出爸爸和媽媽的關愛,就是一句句平淡無奇的話,一件件微乎其微的事,的確就像平淡無奇的茉莉花那樣,卻感人至深!“媽媽躺在病牀上,嘴角掛着恬靜的微笑”,從媽媽的表情可以看出媽媽早就醒了,卻怕驚動伏在牀邊睡着的爸爸,不敢動。爸爸邊走邊打哈欠,一雙眼睛佈滿血絲,不睡陪牀,卻睡在牀旁邊,爸爸對媽媽的愛就在這簡單的行動之中。簡簡單單、平平淡淡的彼此關愛如同茉莉一樣潔白純淨。

三、追求以言逮意的言語功力

梁實秋曾言:“一個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裏絕無隱飾的可能,提起筆來便把作者的整個的性格纖毫畢現的表示出來。”

於老師的課堂在對學生進行言語訓練方面值得我們深思,及時是在散文教學中,依然“把語言留下”。正如於老師所說:語文教學如果離開一個“讀”字,就什麼都沒有了。反過來說,抓住一個“讀”字,什麼語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

《愛如茉莉》是一篇傳遞父母之間純淨之愛的文章,而於老師在課堂上不管是解詞,還是朗讀,都是在爲第二課時的感悟做鋪墊。在這節課中引導學生運用“畫、批、注”的方法鍛鍊學生的閱讀能力,共同找到“平淡無奇”“縷縷幽香”“潔白純淨”等詞語,這樣的鍛鍊同樣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感悟的關鍵。

從找出描寫茉莉特點的詞語入手,與父母之間的愛找到了架接的橋樑,因此在講解情感類文章時,建立特殊寓意之間的橋樑是關鍵。這也是於老師設計的巧妙所在,沒有忘記語文之本。再有就是深入研讀文本中能夠直接達意的詞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在情境中去感悟。例如課文中爸爸在牀前的椅子上的幾個動詞:坐、握、伏。再如媽媽的假寐。“愛如茉莉”就順其自然的印在學生的心中了。

在《秋天的懷念》中,讀貫穿始終,初讀、細讀、品讀、析讀、朗讀、默讀,反反覆覆,循序漸進。在讀中感知大意,在讀中理解文本,在讀中體會情感,在讀中觀照自己,在讀中理解獨到。以此,以言逮意就會自然發生。

從於老師的課堂上可以看到做一名學生的幸福,步步深入地體會讓學生不僅體會到了作者的情感,故事人物的情感,甚至是自己的情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