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9《自相矛盾》教材分析(二)

教材解析

      本文選自《韓非子·難一》,講述了楚國有個賣盾和矛的人,他在誇耀自己的盾和矛時、理由前後牴牾、不能自圓其說。這一故事告誡人們說話做事要前後相應,不要自相矛盾。

      課文可分爲兩個層次。第一層敘述了主要事件:一個楚國人在賣盾和矛時,一邊誇耀自己的盾堅不可破、一邊又誇耀自己的矛無堅不摧,有個圍觀的人問他,若是用自己的矛攻擊自己的盾會怎樣,結果他無言以對。第二層是最後一句話,點明瞭由此事引發的議論:堅不可破的盾和無堅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本文篇幅短小,語言精練,讀來很有趣味,給人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比如,一個“譽”字,就可以讓人想到賣者那自吹自擂、得意忘形的模樣;“何如”一問,能讓人聯想到圍觀者質問賣者時從容不迫的樣子;“弗能應也”則使人想象出賣者無法回答時的尷尬和窘態。

      課文插圖描繪的是賣者和圍觀者對話的場景。圖中圍觀者質問賣者的神態、動作,以及賣者啞口無言的尷尬模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意,並引發學生對賣者言過其實、前後表述自相矛盾的行爲的反思。

      課文的課後有四道題,第一題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對於小古文的學習學生並不陌生,這一題是對學生最基礎的要求。

      第二題是聯繫上下文,猜測加點字的意思。選取了課文中三句話: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中“譽”字的理解;“其人弗能應也。”中的“弗”字的解釋;“不可同世而立”的“立”字的解釋。這三個字在文中的意思與在現代漢語中的意思基本相同,可以引導學生先查閱工具書知曉詞語的幾項意思,再結合上下文理解在文中的意思。

      第三題是想一想:“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是什麼?解答這一問題需要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結合賣着和圍觀者的對話進行理解。並且通過理解本文的寓意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自相矛盾的事例,進行分享交流。

      比對人教版教科書,統編教科書在傳統文化的內容編排上,較爲明顯的變化是從三年級開始,就陸續選入一些篇幅短小、語言精練,有一定文學價值及人文內涵的文言文供學生學習。從一冊一課到一冊兩課,至六年級共編入文言文11課(共計16則)。這樣的編排,是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接觸文言文,熟悉文言文的語言,積累文言文的語感,習得文言文的閱讀方法,提升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從而爲進一步深入學習文言文,打下紮實的基礎。人教版教科書,是從五年級下冊開始編入第一篇文言文,至六年級共編入3課(共計4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