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良心,人對自我的呼喚(22)

如果良心是以嚴厲的、不可否認的非理性權威爲基礎的,那麼,人道主義良心的發展幾乎會遭到全面的阻礙。那樣,人就得完全依賴外在於他自己的力量,不再關心或感到對自己的存在負有責任,他的全部關注就是這些外在於他的力量對他讚賞與否,這種力量可以是國家、領袖或一種頗有力量的輿論。甚至,在人道主義倫理意義上最不道德的行爲,在權威主義倫理那裏,也是作爲“責任”而加以體驗的。這兩種倫理都講“應該”,但卻各有含義,因爲“應該”所涉及到的,可以是人類最好的事,也可以是人類最壞的事。

對權威主義良心和人道主義良心之複雜關係的極好說明,是卡夫卡的《審判》一書,書中的男主人公K發現自己“在一早晨被捕了”,罪名是無知和活在世上。整部小說都描寫K在一個神祕的法庭上力圖爲自己辯護,但他並不瞭解該法庭的法律和程序。他瘋狂地求助於奸詐的律師,與法庭有關的婦女,以及他所能發現的任何人,但全然無濟於事,K終於被判處死刑並被殺害。

這部小說是以夢境方式和象徵性語言寫成的:它的內容雖然實際上是通過外在世界以說明內心體驗,但卻達到了具體、幾乎逼真的境界。這個故事表明,人的有罪感的含義是,人感受到匿名之權威的指責,並由於未能取悅於這些權威而產生有罪感。然而,這些權威與他相距如此之遠,以致他甚至無法瞭解他們爲什麼指責他,或者他怎樣才能爲自己辯護。從這種角度看,這部小說表現了卡夫卡的理論觀點。人被定罪或得救,往往全然不知其因。他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擔憂和信仰上帝的慈悲。這一解釋所蘊涵的理論觀點就是卡夫卡的有罪概念,它也是極端的權威主義良心的代表。然而要指出的一點是,《審判》一書中的權威與卡夫卡所指的上帝根本不同。那些權威並無光榮感與崇高感,他們只有腐敗與卑鄙。這方面的象徵是K對這些權威的反抗。他感到被權威所壓服,並認爲自己有罪,然而他仇恨這些權威,認爲他們沒有任何道德原則。這種屈從和反抗的複雜情緒是許多人所具有的特徵,這些人既屈從於權威,又反抗權威,尤其是反抗內在化的權威——他們的良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