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名臣曾國藩,我們普通人從他身上能學到什麼?

曾國藩被稱爲滿清第一完人。毛澤東主席、蔣介石、梁啓超先生對其都有極其高度的評價。

毛澤東: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

梁啓超:吾謂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複也。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爲以下階段

一、童年階段

據說有一天,有個小毛賊潛入曾國藩家中,想偷點東西,便藏到房樑上面,小偷看見底下有年輕人在人背書,便尋思着,等書背完了,再下來偷點東西。然而,幾個時辰過去了,曾國藩依然在底下背書,小偷實在是等不住了,便從樑上跳了下來,不屑地說道,我從沒見過你這麼笨的,我都背會了。於是,小偷在曾國藩面前,從頭到尾,把文章背了一篇,果然一字不差。曾國藩目瞪口呆地看着小偷,但小偷對此不屑一顧,便揚長而去。

曾國藩智商就是一個普通人,並沒有過人之處。

二、少年求學階段

老曾家,在曾國藩之前,沒有一個讀書的,都是種地的農民。通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在曾國藩爺爺一代,有了殷實的家業,但依然存在

一個嚴峻的問題,家裏沒有一個讀書人。是曾國藩父親打破了這一魔咒,然而曾國藩的父親參加了16次鄉試後,依然沒有考中秀才,第17次鄉試才考中了。

可真謂智商一般,作爲兒子的曾國藩同父親有着相似的遭遇。參加了6次鄉試,依然沒有考中秀才,大家都規勸曾國,說他不是讀書的料。

考官對於曾國藩可真謂是深惡痛絕,考官斥責曾國藩的文章文理不通。有人曾一度將曾國藩的考卷一張貼在考試院牆面上,作爲反面教材,以警醒後生,休要效仿。

第七次參加鄉試的曾國藩,終於考中了秀才。從此,曾國藩有如神助,此後考試生涯,異常順利!會試一次就通過了,進士也是第二年就考中了,這一年曾國藩僅27歲。


三、在京爲官階段

曾國藩考中進士後,被分配到了翰林院。進京之前,曾國藩從家中攜帶了大量的銀子,因爲曾國藩的俸祿都不夠日常花銷。

曾國藩雖受到了咸豐皇帝的賞識。通過7年的努力,從一個七品小官,晉升到了二品重臣,但曾國藩依然沒有擺脫貧困的局面。朝廷

給自己的薪水壓根就不夠用,所以,他只能等地方官員,來京求自己辦事時,象徵性地收點小費,以維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

在京爲官的那段日子裏,儘管曾國藩特別想念家鄉和掛念親人,但因經濟緊張,沒辦法回家

由此可見,曾國藩爲官還是比較清廉的,雖說日子過得不好,但也堅持了下來,曾國藩的人生信條是:尚拙 敬業 明德。

四、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功臣。

當清政府遭受太平天國步步緊逼的時候,曾國藩主動請命,創辦了湘軍。然而,這支部隊的經費理,屬於地方武裝。

清朝的正規軍有八旗和綠營兩支正規軍,這兩支軍隊被太平軍打得潰敗。

曾國藩的湘軍採取“結硬寨,打呆仗”笨方法。每天行軍四十里,然後讓士兵挖深和寬的戰壕,再建城牆保護營地。先保護好自己再去取勝利。通過這種笨方法,把太平天國起義軍圍困住,最終攻破洪秀全的天京。


五、洋務運動時期

在安慶設立了安慶內軍械所,嘗試學習西方技術,製造新式的槍炮彈藥。這是清朝第一家以手工製造近代武器的軍工作坊。

上文簡短介紹了曾國藩的一生,那麼我們普通人從他身上能學到什麼呢?


1、賞罰分明,光結人脈,不護短,不嫉妒別人。

曾國藩早期在抵抗太平軍時,認爲有道義就能感召別人。後發現,雖“應者雲集”,但最初投奔他的人都去了胡林翼那裏,於是便問趙烈文:“衆皆出我下,奈何盡歸胡公?”

趙曰:“人皆有私,不能官,不得財,不走何待?”曾曰:“當如何?”趙曰:“集衆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曾聞之甚然。他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反思道,“餘昔在軍營,不妄保舉,不亂用錢,是以人心不附。”

後來曾國藩建立了有效的激勵機制,對有功的部下大力獎賞,並針對不同的需求,採用“武人給錢,文人給名”的政策。

曾國藩的湘軍餉銀比綠營高得多,士兵所得,除自用外還可贍養家室。將官餉銀不僅更高,還可“沾潤公費”。他還明確制定賞銀規格,用重賞來“鼓好勝之心”。

此外,對於戰爭中的搶劫行爲,他“概置不問”,採取寬容態度。湘軍攻下南京後,城中財物被搶劫一空,竟無一銀交與朝廷。

曾國藩擔任欽差大臣、兩江總督以後,經常利用一切機會保薦幕僚當官。


許多高情商的人,他們慷慨大方、仗義疏財,贏得了廣泛的人脈。人脈並不是說你利用了多少人、有多少人被你呼來喚去、有多少人爲你鞠躬盡瘁,而是在於你幫了多少人。記住這句古訓吧:“路經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只管耕耘,莫問前程

2、拙勝巧,勤勝聰。

曾國藩不算是一個天資聰穎的人。對於他的智商,有不少評價認爲,他應該是“中人之資”。


但曾國藩勝在不懂取巧,願下“困勉之功”。曾國藩讀書用的是笨功夫: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書;不完成一天的學習,第二天決不翻新書。採用這些笨辦法,讓曾國藩打下了堅實的儒學基礎,爲日後升遷打好了基礎。

3、學習曾國藩的自我反省和長期進取的恆心。


酈波教授在《百家講壇》講,曾國藩一生辦了兩件轟轟烈烈的大事。一是剿滅太平天國起義,二是開啓洋務運動。普通人更應該學習曾國藩的自省與恆心。正是他的持之以恆的自我教育、自我砥礪使他完成了從普通人到“晚晴中興名臣之首的”蛻變。


酈波評說:“一個人的人生成就,並不一定跟你聰明與否有必然的關係。”曾國藩和這個小偷可以說是最好的例證。那麼,是什麼讓曾國藩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這一封建社會最爲推崇的成就呢?依然是他持之以恆的自我修正,克己修身。

曾國藩寫日記,《求闕齋》日記一寫就是一輩子,直到臨死前的一天,在一隻眼睛已經看不見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寫日記。他最引以爲豪的是他做到了不管多忙,不管形勢多危急,都能“無一日不讀書”。麗波評說到——曾國藩最大的過人之處,只有一樣, 那就是他能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地反思和學習;不斷地在反思、反省和學習中進步,真正做到了“吾日三省吾身”  。   

曾國藩寫過一副對聯,上聯是:不爲聖賢,便爲禽獸 。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出他的律己之嚴和成爲聖賢的決心。今天我們普通人學習曾國藩,是要學習他身上具有普遍啓迪價值的智慧與思想。這種智慧就是“自我教育”。從教育學的角度看,最大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也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教育。曾國藩資質平常,他身上也有着普通人常有的性格缺陷,一生中也做過許多錯事。但是,他有一個常人最難具備的優點,就是對於任何事,對於任何錯誤與不足,他都做到勇於反思與自省,並以一個崇高的信仰來要求自己、檢查自己,這個崇高信仰就是儒家“修齊治平”的人生理想與“仁愛忠恕”的道德精神。


曾國藩傳: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曾經求學的曾國藩,在親朋父母眼裏,也是一個“笨孩子”,沒什麼天資和稟賦,甚至到他家行竊的小偷都恥笑他愚笨。但他能達到聖賢這境界,完全靠四字:勤奮、有恆。讀曾國藩文集,能從他的敘述中得知:年輕時候的曾國藩,在追求仕途的道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而是歷經多次落榜,恥辱,失敗,甚至生死考驗,才慢慢成就了曾國藩傳奇的一生


4、尚拙求穩。


曾國藩自己曾說過:“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由於曾國藩艱難的科舉經歷,塑造了他“尚拙”的人生哲學,用他的一生在實踐,培養了他異於常人的勤奮、喫苦和踏實的精神。他一生做事都不饒彎子,不走捷徑,總是用別人眼裏最笨的的方法,踏實去做,讀書考科舉如此,帶兵打仗也是“結硬寨、打呆仗”從不憑奇謀詭計,只是憑堅韌,和敵人死磕到底。在人際交往中講究“拙誠”,待人真誠,不玩心眼。也就是這樣一種“笨拙”的精神基礎,促使他在今後達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境界。

5、實驗精神和開放態度。

曾國藩雖然深受傳統儒家文化薰陶,但他不像一般的儒生那樣墨守成規,遇事他都樂於嘗試,勤於嘗試。即使身爲一個文官,在國家危亡之際,他也願意去嘗試自己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領域——建立軍隊。這該有多大的勇氣和毅力!沒有經費,他到處募集;沒有人員,他四處招募;沒有經驗,他輾轉思索。就這樣,他創立了赫赫有名的湘軍!

面對外國的侵略,他也不會一味排斥西方的思想和技術,他懂得“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且轉變了以往天朝上國君臨萬邦的傳統觀念,把國際關係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這個在現在看來是再正常不過了,但在當時來看卻是石破驚天的革命性觀點!

曾國藩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身處清末動亂之際,創建湘軍,開創洋務運動,培養了左宗棠、李鴻章等晚清名臣。對於那個時代的他而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滌盪國家動亂,尋找復興之路,這就是他國家最大的貢獻。

6、學習曾國藩務實的做事態度。

如果只一句話來學曾國藩,就學會,當從大處着眼,從小處着手。從大處着眼:一個成功人士,在經營事業的時候,要將眼光放得長遠,不計較瑣碎的小事,擁有博大的胸懷。從小處着手:有些事情必須從小事做起,只有點點滴滴地積累,才能成就大事業。我們做事業,做學問,教育子女,均應如是。

後人用一副對聯總結了曾國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爲師爲將爲相第一人。”


作爲普通人,學習曾國藩爲人處世的方法,會給自己職業發展,家庭興旺,子女教育方面都有很大的借鑑和幫助。謹記勤能補拙,謙虛謹慎是自己處世和待人接物的最好方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