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香記憶


一碗粥喫完了,這次也是一樣,嘗不到記憶裏小時候那種脣齒留香的米香味。

今早煮粥的米,還是我特意從網上找的真空包裝的本季度新米。原想着本來就是新米,再加上是真空包裝的,那麼這米的本身的濃郁香味應該是還在的。很可惜,結局是我又一次失望了。

我一次一次不斷地更換品牌,一次一次重新尋找,可是我再也買不到,如我小時候喫過那麼香的大米了。

年少時,父母都是農民,家裏喫的飯都來自於自家種的米,南方稻田每年收穫兩季。每當金秋十月,稻田黃澄澄,稻穗沉甸甸。農民將新收割好的稻穀曬乾,之後碾成米。

然後很多家庭會做一件特別有儀式感的事,煮新米飯。那個可是香得純正香得本分的新米呢。

一碗新米飯出鍋,米粒潔白渾圓,清香撲鼻而來,即使不需要任何的菜,一碗飯也能輕鬆下肚。喫完一碗,還想再來一碗。米香誘人,芳香可口,配菜反而是多餘。

長大以後家裏不再種田了,當然也就沒有新米可吃了。

商場裏、糧油店裏,經常去買米。只是,從來沒有買過那麼好喫的米。商品糧,雖然煮出來也是米的顏色、米的形狀、米的質地,可是已無米的香氣,似乎,失去了米的靈魂、米的精髓。記憶裏的米香,已非常遙遠。

爲何如此,不得而知。

據說,現在市場上包裝完整的大米,其實是經過了一層層一道道的複雜工序才最終做成的。而今時不同往日,種植稻穀也不再是從前的原始方式。現代化機械的大面積使用,大大地提高了效率。

只不過,經過這一層一層的篩選加工,最後到我們手上的大米,已經失去了它天然的味道,不再純粹,不再醇香。

我在想,科技的進步,確實大大地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是,我們也由此失去了很多原始自然的東西,比如綠色蔬菜,有機大米。這些我們以爲自己有的東西,其實表裏不一,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被矇在鼓裏。

科技的進步也不一定總是給我們帶來好處,凡事皆是有利有弊,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兩面性。

據說人類從原始社會步入農耕社會之後,智人的腦容量其實比野人的腦容量還要小。有科學家解釋說,當生存條件穩定了之後,人類不再面對瞬息萬變的危險環境,於是,溫水煮青蛙,腦容量有所退化。

原始人在野外生存的時候, 他們以採集和狩獵爲生,那時的人需要非常靈敏。在野外尋找食物的時候,他們必須認識許許多多的動植物,知道哪些可以喫,哪些不能喫。他們要關注身邊一點一滴的風吹草動,以靈活應變。這要求他們必須要有非常靈敏矯健的手腳,才能捕獲到獵物。由此,他們體能非常好,這得益於每天大量的運動和豐富多樣的食物。

而且,大自然的風雨雷電,無時不刻變化萬千的自然景象,也是要求人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因此,原始人的腦袋,其實更好用,腦容量還更大。

從原始社會步入農耕社會,從某一方面來說,它並不是完全就是一種進步。比如人類適應大自然的能力總體是退化了,對周遭的一切認識的也不再那麼周全了,有時候安逸帶來的不是進步,而是頹廢,這符合用進廢退原理。

就像,我記憶裏的新米的香味,已經找不回來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