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反思教育》,思考未來教育

五月伊始,迎來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這是一本站在21世紀新的時代起點,秉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富爾報告》和《德洛爾報告》精神,啓發讀者重新審視和思考當今教育。讀完這本書,腦海裏浮現最多的是“尊重”二字,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它提出了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人格,尊重和平,尊重平等,尊重人的權益,而且要爲可持續發展承擔責任;最重要的是,讓我拓寬了視野,站在國際的角度來思考教育,教育是人類的共同利益,知識是全人類的財富,要全人類共享。

一、世界在變,教育也必須做出改變

一次,在課堂上,我給學生講課本上《南轅北轍》的故事時,有學生就說:“老師,故事中的這個人,好笨呀!爲什麼他不坐火車、坐高鐵、坐飛機呢?這樣更加省時間,而且地球是圓的,他們也會相遇的……學生這次提問,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課堂,更加讓我明白用過去傳統的教學方法教現在的學生是很難適應未來的社會的。我應該做到與時俱進來培養學生,這就要求我要改變我的教育教學思想觀念;不斷學習,不斷充電,不斷努力使自己的知識層面與時俱進,同時,我的教育教學方法也應該多樣化,有所改變,做到與時俱進。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作爲老師,我們教給學生的,不僅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告訴學生,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科學技術革命帶來的生產變革和社會變化,要樹立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理念。

二、理想的教育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生存。

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共處是人文主義理念下學習的四大支柱。這對教學方法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學會求知,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有利於開展深入研究;學會做事,不僅要掌握技能,還需要具備處理各種情況和團隊協作的能力;學會做人,是道德的標準;學會共處,有利於加深對他人的理解,認識相互依存的道理。學會做人與學會共處最能反應出教育的社會化功能。這是否對我們一線教育者有更多的啓示,這不禁讓我想到,我帶着孩子們做“感恩藍絲帶”活動,讓學生學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學。做“氣球寶貝活動”,讓孩子們學會真愛生命,敬畏生命。值得一談的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學會共處”帶給我們更深刻的思考。“學會共處”應學會人與人的共處,人與自然的共處,地區之間的共處,意識形態的共處等多方面內容。

三、拓寬國際視野,做頂天立地的本土教育家

讀完這本書,更多的感觸是拓寬了自身國際視野,瞭解了聯合國教科文等重要國際組織發佈的重要報告的內容,提高了我的學習能力,之前所接觸的大多從局部,比較小的層面去了解教育,在學習過程中,加強了我對國際教育政策動態、教育規則的瞭解與研究,知道了教育是多邊的,是全球的,是一項公共利益。讓我們對教育有了重親的思考和認識。在導讀過程中,李教授跟我們分享到,未來的人民教育家需要頂天立地!頂天:服務人類共同命運,立地:紮根本土教育一線。這也就要求我們要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卓越的領導能力和深厚的教育情懷 。

讀完此書,我想將書中學到的精神和結合我們學校的具體實際情況,做一個思考。我們學校是一個處在大山半腰處的鄉村學校,老教師居多,依舊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硬件設施配套有所完善,但我們卻缺少專業的老師授課。我們的教育也主要是抓成績。爲了解決音體美老師短缺的問題,作爲一名特崗教師來到這個學校,我試圖運用科學技術來改變,運用CCtalk軟件,藉助互加計劃等公益組織,通過一根網線,讓學生可以和遠在千里之外的老師和學生一起上課,引進外界優質資源,解決了音體美老師的匱乏。這一舉措,取得好成績,校領導高度重視,正在試行和推廣,任何事物有好的一面,也必定有不好的一面。《反思教育》經過自讀,集體交流,李教授的導讀指導。我在想,來自農村一線的教師,不應該只侷限於學校的那一畝三分地,應該有更高層次的思考,我們應該秉承人文主義教育觀和發展觀,立足於尊重生命和人格尊嚴、權利平等、社會正義、文化多樣性,國際團結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教育分擔責任。應該將教育和知識作爲全球共同利益。讓我們紮根教育,滿懷憧憬,對話未來教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