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律啓蒙•下卷》七陽(2)

  • 堯對舜,禹對湯,晉宋對隋唐。
    奇花對異卉,夏日對秋霜。

  • 八叉手,九迴腸,地久對天長。
    一堤楊柳綠,三徑菊花黃。

  • 聞鼓塞兵方戰鬥,
    聽鍾宮女正梳妝。

  • 春飲方歸,紗帽半淹鄰舍酒;
    早朝初退,袞衣微惹御爐香。


堯舜:遠古部落聯盟首領唐堯和虞舜,傳說中的聖明君主。

禹湯:夏朝開國君主夏禹和商朝開國君主商湯的並稱。

晉宋、隋唐: 晉,指司馬炎取三國魏帝曹奐而代之爲晉的東晉。宋,指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稱帝所建南朝之劉宋。隋,公元581年,北朝的北周靜帝以隨國公楊堅衆望有歸,下詔宣佈禪讓,楊堅稱帝,國號大隋。唐,公元618年,唐王李淵逼隋恭帝禪讓,自己稱帝,國號唐。

八叉手:叉手,兩手手指相互交叉,因雙手拇指豎立,只有八指交叉,故名八叉手。據宋孫光憲《北夢瑣言·溫李齊名》載:唐代詩人溫庭筠,文思敏捷,能詩善賦。寫文章運筆前,叉手專心構思,叉八次就吟成八韻,時人稱他爲“溫八叉”或“溫八吟”、“溫八韻”。其詩詞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

九迴腸:形容內心憂傷悲痛,猶如腸在腹中反覆絞轉,九表示多次。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腸一日而九回。

一堤楊柳綠:蘇軾任杭州知府時,在西湖中築堤,把湖分成內外兩湖,人稱“蘇公堤”。堤上建橋六座,夾堤雜植花柳,故有“六橋煙柳”之稱。

三徑菊花黃: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春飲方歸,紗帽半淹鄰舍酒:《世說新語·任誕》:晉代名士阮籍的鄰居開着一家酒店,阮籍和好友王安豐常到酒店飲酒。飲畢,歪戴着烏紗帽,醉醺醺地回家。

早朝初退,袞衣微惹御爐香:唐賈至“朝省詩”《早朝大明宮》:劍佩身隨玉墀步,衣冠猶惹御爐香。袞衣:古代帝王或公侯的繡有龍圖的禮服。


讀了《三字經》《千字文》《笠翁對韻》三本國學啓蒙讀物,感覺《三字經》說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個不同的字”的限制,淺白順達差強人意,還是《笠翁對韻》好,不但自帶美感還真正寓教於樂,是我這個不小的朋友的最愛。

與《笠翁對韻》類似的還有一本《聲律啓蒙》,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車萬育所編。進士,那是通過縣考、省考、國考層層選拔,是可以參加殿試衝狀元的,無疑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可巧,《笠翁對韻》的作者李漁也是康熙年間人,只是他沒有功名,是位民間戲劇家。

一位居廟堂高高在上,一位處江湖深浸地氣,同樣編纂兒童啓蒙讀物,他們會有什麼不一樣呢?越想越期待了,我們趕緊來體察一番吧!

對音韻平仄不甚瞭解,只知道讀着悅耳順暢,是遵循古人演練定的格式,這次也不妨跟着學習一下。

相較於《笠翁對韻》每韻2-4段不等,《聲律啓蒙》每韻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爲:

-平對仄,仄對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對仄仄,仄仄對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暈了……同以前一樣。把這格式丟一邊,先學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證,原來……還是蠻簡單的嘛!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中古漢語按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歸納出平、上、去、入(不同於我們現代的漢語拼音四聲)四種聲調,二元化分類,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統稱爲仄聲。

現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四聲“āáǎà”,我們小時候學習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實它們有專業的稱謂。第一聲叫陰平或平調;第二聲叫陽平或升調;第三聲叫上聲或上音;第四聲叫去聲或去音。這樣一對照,我們普通話的一聲、二聲即爲“平”,三聲、四聲即爲“仄”。是不是很簡單!(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已併入其它聲調。)

我國幅員遼闊,多民族交融,方言無數,口音更是千差萬別,平仄的判別並不是那麼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學詩:

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我們初學者切記切記,不要被音韻平仄這些東東縛住了。


《聲律啓蒙•上卷》一東(1)
《聲律啓蒙•上卷》一東(2)
《聲律啓蒙•上卷》一東(3)
《聲律啓蒙•上卷》二冬(1)
《聲律啓蒙•上卷》二冬(2)
《聲律啓蒙•上卷》二冬(3)
《聲律啓蒙•上卷》三江(1)
《聲律啓蒙•上卷》三江(2)
《聲律啓蒙•上卷》三江(3)
《聲律啓蒙•上卷》四支(1)
《聲律啓蒙•上卷》四支(2)
《聲律啓蒙•上卷》四支(3)
《聲律啓蒙•上卷》五微(1)
《聲律啓蒙•上卷》五微(2)
《聲律啓蒙•上卷》五微(3)
《聲律啓蒙•上卷》六魚(1)
《聲律啓蒙•上卷》六魚(2)
《聲律啓蒙•上卷》六魚(3)
《聲律啓蒙•上卷》七虞(1)
《聲律啓蒙•上卷》七虞(2)
《聲律啓蒙•上卷》七虞(3)
《聲律啓蒙•上卷》八齊(1)
《聲律啓蒙•上卷》八齊(2)
《聲律啓蒙•上卷》八齊(3)
《聲律啓蒙•上卷》九佳(1)
《聲律啓蒙•上卷》九佳(2)
《聲律啓蒙•上卷》九佳(3)
《聲律啓蒙•上卷》十灰(1)
《聲律啓蒙•上卷》十灰(2)
《聲律啓蒙•上卷》十灰(3)
《聲律啓蒙•上卷》十一真(1)
《聲律啓蒙•上卷》十一真(2)
《聲律啓蒙•上卷》十一真(3)
《聲律啓蒙•上卷》十二文(1)
《聲律啓蒙•上卷》十二文(2)
《聲律啓蒙•上卷》十二文(3)
《聲律啓蒙•上卷》十三元(1)
《聲律啓蒙•上卷》十三元(2)
《聲律啓蒙•上卷》十三元(3)
《聲律啓蒙•上卷》十四寒(1)
《聲律啓蒙•上卷》十四寒(2)
《聲律啓蒙•上卷》十四寒(3)
《聲律啓蒙•上卷》十五刪(1)
《聲律啓蒙•上卷》十五刪(2)
《聲律啓蒙•上卷》十五刪(3)
《聲律啓蒙•下卷》一先(1)
《聲律啓蒙•下卷》一先(2)
《聲律啓蒙•下卷》一先(3)
《聲律啓蒙•下卷》二蕭(1)
《聲律啓蒙•下卷》二蕭(2)
《聲律啓蒙•下卷》二蕭(3)
《聲律啓蒙•下卷》三餚(1)
《聲律啓蒙•下卷》三餚(2)
《聲律啓蒙•下卷》三餚(3)
《聲律啓蒙•下卷》四豪(1)
《聲律啓蒙•下卷》四豪(2)
《聲律啓蒙•下卷》四豪(3)
《聲律啓蒙•下卷》五歌(1)
《聲律啓蒙•下卷》五歌(2)
《聲律啓蒙•下卷》五歌(3)
《聲律啓蒙•下卷》六麻(1)
《聲律啓蒙•下卷》六麻(2)
《聲律啓蒙•下卷》六麻(3)
《聲律啓蒙•下卷》七陽(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