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孩子玩手機,更多的是爲了攀比

曾聽一位老師對於學校爲什麼要讓孩子穿校服的解讀,他說,穿上校服,不是爲了整齊劃一,尋找統一,而是要讓孩子們知道,除了學習,我們都是一樣的。無論貧窮還是富貴,無論爹媽是誰,穿上校服,走進校門,大家沒有了在物質生活、家庭背景上的區別,一心只爲求學,穿校服,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努力學習,來尋求“我們不一樣”。


從這一角度去理解校服,我覺得,這位老師說的很有見地。統一的校服,讓純淨的校園少了許多攀比。你我都一樣,至少在校園裏,孩子們可以安心學習。

由此我想到了,孩子們一些不良行爲,可能就是因爲孩子們之間的“攀比”心理引起的,比如孩子對於電子產品的熱衷,也許可以從“攀比”心理找一找原因。

今天,學校組織學生到景區進行一次社會實踐活動,我們一車有兩個班級的學生,其中,我的班級已經明確規定,不能攜帶任何電子產品,尤其是手機。

上了車,另一班一些孩子開始拿機手機、IPAD等設備,開始享受美好的旅途生活了,我簡單地數了數,大概有七八個孩子。

也許老師是出於外出活動,讓孩子放鬆放鬆,而且手機在手,也可以讓他們多拍些照片。之前我們班的孩子也是以這樣的目的請求帶手機,我一概回絕了:認真活動本身就是放鬆,至於拍照,我會全程跟隨。

我仔細觀察了一下,使用這些電子設備的,主要有三種情況:

一是聽歌曲的,一些孩子還外放音樂,又唱又哼,顯得得意自在。特別有意思的是,我發現這些把音樂外放的孩子,在他周邊孩子的眼裏特別得意,想聽什麼歌,他都能爲他們點,顯然,有電子設備在手,孩子似乎有了明星般的感覺。

二是刷抖音的。我前面的兩個女孩子,從一上車坐穩,就開始刷抖音,邊刷邊笑,有時還相互交流抖音裏的內容,至於同學們在幹什麼,或者車開到哪裏了,這些都跟她們沒有關係。


第三個,當然是重頭,玩遊戲。我悄悄地發現其中一個孩子,打開的是騰訊遊戲APP,他玩了好幾個遊戲,從觀察的大概率猜測,一種是打鬥類遊戲,一種是賽車類遊戲。好在這個孩子玩每個遊戲的時間並不長,玩一會兒,就換一個,再玩一會兒,又換一個。我們班的幾個孩子發現他在玩遊戲,開始羨慕嫉妒恨了,在後面高聲檢舉:某某某玩遊戲呢!因爲有我坐鎮,其他孩子並不怎麼理會,只是我略微覺得,那位孩子此時此刻玩遊戲,似乎是專門做給別人看的,因爲每次後面有人“檢舉”,他都會開心回過頭來,微微地笑一笑,轉頭繼續玩遊戲。

除了這三種情況,其它的也有,比如使用微信、QQ、看電視什麼的,不過,使用的時間並不長,更多的是打開來和同學分享一會兒,就不再看了。

由此,我覺得,這些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真正原因,並不是想用電子產品,而是想通過用電子產品,找到在同學之中的存在感。

你沒有,我有,體現一下自己的優越性 ;你在談的遊戲,我也能談得上話,找到說話的共鳴性。說得簡單一點,也就是在電子產品的擁有和使用上,同學之間進行“攀比”。

然而,我們都知道,像抖音、網絡遊戲等,其本身都具有“上癮性”,我們成年人有時都控制不了要去刷一刷,玩一玩,沒有手機在身的日子像是丟了魂一樣,更何況自制力並不強的孩子呢?孩子若因此上“癮”,那孩子的學習魂將何在?

想到“如果你想毀了孩子,就給他一隻手機”這句當下流行的話,雖然有點誇張,但確實應該引起我們警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