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終究是爲自己放生

端午節小長假難得回北京一次,特意去看望一位德高望重的師父。

喫飯期間,師父突然很認真的對我說一件事:

在他的家鄉玉樹,有很多貧困的孤兒和孤寡老人,以前他是每年回家,自己想辦法募集資金幫助他們,前不久一位居士聽說此事,向他提議,爲何不組一個羣,發動更多的弟子一起募捐呢?

但師父想得更加深遠,他希望如果有這樣的羣,是可以爲平時工作很繁忙的都市人提供一個【日行一善】的機會,每人每天只要固定捐助一塊錢即可,也不會形成負擔。

我一邊聽師父介紹,一邊慣性啓動『夾飛鏢』模式——正念察覺自己同步冒出的念頭。

我的第一念是:

“每天都轉錢好麻煩,我工作那麼忙,忘記了怎麼辦,還不如一週轉一次或者一個月轉一次。”

我向師父坦言自己的困惑。

師父慈悲的說:“確實羣裏很多人很忙,容易忘記,想起來再一次性轉都沒有關係。

而這個羣的意義,就是祝福大家每天都可以至少升起一次菩提心。”

入羣堅持幾日,不得不讚嘆師父發起的這個活動背後用意:

每天早上起來第一念就是善念,晚上回向靜心;

『熱情易生,恆字難寫』,是不是可以每天保持那顆喜心,並耐心堅持呢;

因爲紅包看不出多少錢,不會比較,也不會升起高下心;

時間長了,會不會開始盤算,有了得失心;

是否會不自覺心生某種優越感,藏着“我在幫助別人”的虛榮心和我慢……

小小的【行善】,原來可以正念覺察出那麼多心呢!

不過,要是幾年前的我,做這樣的事,一定只有一種“心”,就是覺得自己“又可以幫助很多人了”,那會兒也熱衷於各種公益,資助貧困孩子,參加放生…… 也希望自己可以多積德,多消業,外人評價都是“這是個善良的女孩兒!”

可是自從遇到溫柔開膛手瓊如老師,“善良女孩兒”的糖衣包裝也貼不住了,對於行善積德的更有了全新認知。

記得第一次聽老師講六祖壇經,說到這段故事——

慧能的弟子有疑惑,向師父請教:

達摩祖師當年化導梁武帝時,武帝問:“朕一生中建造寺廟,敕度僧人,佈施財物,廣設齋會,有甚麼功德呢?”

達摩祖師卻說:“實話說並沒甚麼功德!”

慧能的弟子就困惑了:“哇,做了這麼多好的事,爲什麼沒功德呢?”

大師說:“實在沒有甚麼功德可說!梁武帝心存邪見,沒有認識真正的法性。建造寺廟,敕度僧人,佈施設齋,這只是在求有漏的人天福報,不可將這福報當做功德。因爲功德原本就在法身之中,不在修福的事相上求。”

比如: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

每每聽到這一段,就直冒冷汗,越是正念覺察,也越發現自己糖衣之下各種妖魔鬼怪的心。

也更能理解,瓊如老師爲何從剛見我,就苦口婆心念叨:【修己,培德,纔是根本。】

就像我加入這個日行一善羣組,如果論“麻煩”,最麻煩的是師父,因爲他需要每天一一點收幾十個小紅包,未來還要去聯絡走訪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我未曾絲毫感受到師父有絲毫高高在上“我幫助別人成就別人”的心,而是師父的平等、博愛和耐心。

也真正意識到,這樣的活動,真正被幫助的並不是那些孤寡老人和孤兒,而是在紅塵中忙盲茫的我們。讓我們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在慣性給自己貼金粉的過程中,用師父慈悲設計的小小善巧方法,有機會喚醒本自具足的佛性,找回丟失已久的寧靜幸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