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我们已经无法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了

01

我们已经无法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了。

5月1日,劳动节,儿子打电话约小区的小朋友一起玩,结果对方拒绝了,理由就是妈妈要求利用五一节假期好好复习一下功课。

一连问了好几个小朋友,都是同样的情况。

家长们不约而同的做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家长对待教育的真实态度:成绩第一。

儿子所在的学校,是市内一所普通的学校,班级里优秀学生很多,每次考试基本平均分都在95分以上,老师们抓作业抓考试,抓的得很紧,经过老师们勤奋刻苦的经营,儿子所在的班级在三年级的时候成为年级最优秀班级。

面对没有玩耍时间的孩子和堆积如山的作业,家长们竟然出奇的配合,一致为老师点赞,在群里感谢老师的声音不绝于耳,

希望老师多留些作业,四点半学堂再补补课啥的。

家长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熊孩子们成绩进步,门门高分。

为了保证学习时间,取消孩子们的周末时间,取消各种兴趣班,考分只要有一点点下降,就会坐立不安,感觉是不是孩子的叛逆期到了。

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互联网上不缺呼吁素质教育的文章:童年只有一次,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然而现实却是:我们已经无法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了。

02

热播剧《小舍得》里的三组家庭中,田雨岚一家和米桃一家的孩子成绩非常优异,本以为成绩优异的孩子会轻松一些,然而并不是。

子悠成绩很好,但是田雨岚觉得不够,她把孩子踢足球的时间都剥夺了,一定要孩子摘到数学冠军杯才甘心。在得知子悠考试分数下滑,是因为老师有额外的补习班,她毫不犹豫地给子悠再增加补习班。

南丽一家一直坚持素质教育,坚持陪伴成长,致力于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到最后却也不得不因为社会压力、学校压力而产生动摇,对欢欢比从前严格多了。

孩子们是什么反应呢?子悠满腹憋屈,在家长会上坦言: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试满分的我。

欢欢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经不得一点儿风雨,受不得一点挫折,在考试不及格的时候,并没有因为自己歌唱比赛第一而高兴,反而难过得掉眼泪。父母轮流安慰鼓励才能继续前行。

整部剧映射着现在教育的现实:家长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拼成绩,孩子们已经没有童年了。

我相信,在为人父母之初,每个父母都有过这样的想法:我的孩子只要健康成长就可以了,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第一,成绩第二,然而孩子越来越大,父母的期望都变成了成绩优先。

然而,一个人的成长,是身体和心智全面发展的完整过程,光有成绩肯定是不够的。

对孩子来说,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可以说,成年以后的三观,就是在童年期间形成。

小小的孩子稚弱、敏感,他们的心灵是一朵刚刚孕育的蓓蕾,他们正在努力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他们还没有尽情感受阳光、微风、蝴蝶、蜜蜂,就已经被卷入了成年人残酷的竞争中。

03

从事20多年教育工作的孙润雪老师说过,一个生命的成长历程,从生到死,是有阶段性的,我们称为“成长”,在人类6000年上下的历史中,称为“进化”,而无论是成长还是进化,人类都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体意识进化的重要标志。

这个自我是指什么呢?它不是俗世意义上的自私,只管自己。它指的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包含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做自己感觉的主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等等,由此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自我。

而孩子完整的自我形成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

0-3岁,属于感知-运动阶段,小婴儿觉得自己就是全世界,同时还觉得妈妈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妈妈,共生一体。很多孩子这个时候,只要离开妈妈的怀抱就哇哇大哭,就是感觉到自己的“全世界之主”的感知受到了影响。

3-6岁,培养专注力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只注重问题的一个方面,所以,每次只能让孩子做一件事,不要打扰他。

当你看到孩子在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或者在发呆的时候,不要企图大声喊他,引起他的注意。也许你是想提醒他该吃饭了,但是他的注意力被打断,在以后更长的岁月里,你会因此付出更多的代价来挽回她的注意力。

6-9岁,开始建立自己生活所必要的理论和技能,简单的说,人一生的文化感受性和生活的导向,就是在这个打下基础的。孩子开始自己构建和创造一个独立的自我。

这些阶段的完成,必须在实际经历中进行,不能抽象化,也就是说,父母给孩子讲道理是行不通的,最常见的是,气急败坏的妈妈对孩子说:你再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扫大街。

在孩子的意识里,扫大街并没有什么不好的,我的儿子还跟我说:他的愿望就是以后能当一个乞丐。我问他为什么是当乞丐,他说:他观察过乞丐,发现大家都不愿意跟乞丐说话,这样乞丐就没有被打扰。

他并不觉得乞丐没有尊严,他需要的是安静,他不希望被人打扰。

不管有多艰难,作为家长,我们仍然需要鼓足勇气,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我们首先得顶住老师在群里不断艾特的压力,得顶住“别人家的孩子”的压力;

我们不能一味把12岁以前的儿童桎梏、拘泥在书本与数字的世界中,才能让孩子完整的成长,才能让他们心智与身体同步成长,未来才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竞争无处不在的工作与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