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扁食不?


知道扁食不?

許多人大概是知道的,“扁食”更廣泛的叫法是餃子,在南方則多叫“餛飩”,四川叫“抄手”,湖北叫“包面”,皖南叫“包袱”,廣東叫“雲吞”,英語“wonton”即源自廣東話。而在敝省山西和一河之隔的河南,則是不折不扣的“扁食”。

咋忽然提起這一茬呢?蓋筆者晚上瞎逛遊,冷不丁發現了一首少爲人知,饒有意思的元曲,作者無名氏,讀來笑果堪比德雲社的相聲:


[中呂]朝天子·匾食——嘲妓家

白生生面皮,軟溶溶肚皮,抄手兒得人意。當初只說假虛皮,就裏多蔥膾。水面上鴛鴦,行行來對對,空團圓,不到底。生時節手兒上捏你,熟時節口兒裏嚼你,美甘甘肚兒內知滋味。


曲詞裏的“匾食”即現在的扁食。想想還真該是“匾食”纔對。蓋餃子包就,須擺放在一方類似匾的傢什上,方不粘連;出鍋後呢撈在方盤或圓盤裏上桌最好——你說是不是該叫“匾食”?

好了,現在開始欣賞,咀嚼這盤餃子。

通過標題,你我知道,此曲明面上寫的是匾食,實際暗諷妓家女子。意思是——

匾食哪,真是道美食,一端上來,白生生面皮,渾似妓家女子嫩嫩白白的臉蛋兒;喫一口,軟膩膩,香噴噴,軟硬正合口舌意,宛如倚門賣笑人那軟溶溶,溫熱熱的肚皮,讓你貼上去便粘個牢。匾食可口與否,內中的餡兒是關鍵。而在紅倌人小姐姐這裏也一樣,除了臉兒俊,眉兒彎,眼兒媚外尚需嘴兒甜,蓮步俏,手段妙。匾食是這樣的一頓牙祭,如果你打美食街一溜而過,這匾食攤兒還真不少,如果單從外觀看,各家都差不多,一樣的粉,一樣的面,一樣的白溜溜,須喫到嘴裏,方知其中的妙,大致來講,其中的餡兒裏兩樣原料斷不可少:大蔥和肉臊子,前者提味,後者增香,宛似傳統戲曲角色行當裏的生和旦,又似妓家女子的嬌嗔和戲玩,真真假假,假戲真做, 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匾食煮到鍋裏是情形也煞是有趣,笊籬一攪,半生的匾食對對行行,兜兜轉轉,好似水面上的鴛鴦,團團圓圓,可就是不沉底,不打對,本就是晨間的露水,臨時的打夥計嘛。這可真是,包匾食時癢酥酥手指捏你掐你,喫到口裏時牙兒咬你舌尖兒嚼你,嚥到肚兒裏飽你的腹,撫你的胃,品你的妖媚,憶你的滋味。


本篇文字,有點邪門歪道,可千萬別因這個被鎖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