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相信誰?——還是信自己可靠!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懸崖之上》評價很好,觀影的時候很是感動,每個角色塑造的都是那麼成功,電影結束走出電影院時依然沉浸在劇情裏。

剛纔看了六神**關於這部電影的一篇文章,很有感觸,人家這高手與我的感悟點就是不一樣。

1.

他在文章中提到,電影中這幾個出生入死的英雄,去執行的任務是接一位從731部隊逃出的中國人,讓他在國聯面前去控訴日本人的罪行。

這個時候的國聯就是現在的聯合國,此時國聯到中國來調查日本侵略中國的情況,但是這有多大作用呢?當時國聯寫的報告書分2大部分,第一部分算是公正,建議日本撤出東北,恢復中國主權。第二天就是和稀泥,讓東北變成非軍事區,尊重日本人在東北的居住權和經商權。這也是使得我們國人惱怒的地方。

問題是,即使我們不看第二條,只看第一條,只看國聯那公正的一面,即判定了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的性質,這又能怎樣呢?國聯只是“建議”日本撤出中國。歷史證明,日本並沒有撤出中國,中國依舊受苦受難,國聯後來又做什麼了?

在《懸崖之上》這部電影所描述的年代裏,我們是相信國聯的,犧牲了這麼多英雄好漢,就是接那位731的倖存者到國聯面前去指正去控訴,現在回頭看,是多麼的可悲可笑。

相信國聯,真能獲取國際支持?

此時的魯迅先生說,“日本佔據了遼吉,南京政府束手無策,單會去哀求國聯,而國聯卻正和日本是一夥。”

“中國人……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

是的,我們信這個,信那個,唯獨沒有相信過我們自己。

不相信自己,細胞裏就不會產生那種披荊斬棘奮勇向前的毅力和勇氣。

人生在世,誰也救不了你,只有依靠你自己。

2.

一個我比較喜歡的大V最近也寫文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越是窮困和認知低下的人羣,越容易寄希望在別人身上。

他說,窮人普遍有一個認知硬傷,那就是特別喜歡對自己認定的事物抱有幻想和期待。
比如會幻想自己那份一望到頭的事業會出現轉機,比如會幻想自己那份搭夥過日的婚姻會重生愛意。
殊不知,自己的歲月資本就是在這樣的自我欺騙中被蹉跎殆盡的。

有一些人,即使沒有歸於“窮人”羣裏,也屬於這類認知低下的人,平時的行爲很符合這個特點。

比如買個西瓜,會請求賣瓜的人替自己挑一個好瓜。把自己“相信“對方的真誠表達出來,也相信對方會“真誠”地替自己挑一個好瓜,以回報自己的“真誠”。現在想來,這就是等於把自己的命運放在別人手裏,賭對方是善良的,賭對方是真誠的。這行爲實質上是一個標準的“賭徒”,你沒有任何抓手,沒有任何把握,只相信自己的好運,賭對方是善良的,這不是賭徒麼?

不但是賭徒,這還屬於“徹底懦夫"化的心態,已經失去了基本的人生判斷能力。

人的命運能靠“賭“來改變麼?二傻子都不會這樣。可生活中的確有不少人是這樣活着的,他們的命運可想而知。

賭對方的善良,自己也就不敢隨便採取行動,一直在看別人的臉色行事。

這太被動了!

所以不要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

3.

認知高的人就不一樣,遇到情況他們會如下表現:

當意識到某樣東西已經開始呈現不可挽回的前兆時 ,就會立馬開始着手準備撤退,極少會被某樣東西給活活拖死,同時也會快馬加鞭的尋找下一個福地與財源。
一旦某處的財富與利處徹底枯竭,他們又會開始一場全新的遷徙,至死方休。
窮若旱地羊,富似邊境狼。

趨利避害,應該是生命的本能。

現在因爲一些目的把人教的太“無私”,每一個行動得考慮身邊所有人的感受,最終卻忽落了自己的真正感受,結局是是自己沒有了感受,也不知自己需要什麼,活着的目的就是讓別人滿意。

這是可悲的人生,這種人的生活水平應該居於自己所在羣體的中下層,他們也沒有什麼真正的幸福可言。

人生在世,應該像那些強者那樣,當你遇到低谷,走進泥潭時,就要當機立斷的站起來,從那些耗費着你的事物身邊離開,因爲轉眼就可能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實在沒有必要呆在原地把自己耗幹。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