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述往|天津最早的西餐館

行者無疆tj 文

(起士林舊址)

天津開埠,西餐隨洋人來到津城,開始僅是兵營裏的“伙食”,家庭中的“餐飯”,交際時的“宴飲”。後來飯店餐館中的各式“大菜”也只是專供洋人,到民-國初年,天津還沒有“西餐”這個詞,而稱之爲洋飯或大菜,經營的飯店被喚作“洋飯店”。

(起士林和他的家人)

在天津最早並最有影響的西餐館是起士林。它是德軍隨軍廚師,一個叫阿爾伯特·起士林的人開的。據說,此人曾經是宮廷御廚,擅作麪食,後來棄武從商,留居天津。1901年9月17日,在法租-界大法國路(現解放北路)以酒吧形式開設一家約100平米的小西餐館,將自己的姓名作爲店名,後遷至舊德美租-界交界處,即今解放路與徐州道交口,又吸收其妻弟巴德入股,店名改爲“起士林·巴德餐館”。該餐館除每天供應京奉鐵路沿線各國駐軍數千斤麪包以外,還以銷售奶油西點和西餐而著稱京津一帶。

(小白樓的維多利亞餐廳,後來的起士林餐廳)

據稱,西餐流行於天津與袁-世凱淵源頗深,袁-世凱爲交好各國駐津外交官,宴請他們時請的西餐廚子就是起士林,冷盤,大菜,湯品,甜食都做得精緻,深得袁-世凱和洋人們讚賞。袁-世凱賞銀100兩,起士林靠着這筆賞賜開了那間西餐館。有袁-世凱的擡舉(袁46歲生日就是起士林操辦的),不但洋人經常光顧,而且華人也趨之若鶩地來嚐鮮兒,一時起士林名聲鵲起,生意興隆,起士林幾經遷址,後來坐落在小白樓,歷經數十載,從德式風味到經典俄餐均有拿手菜,罐燜牛肉、鐵扒雜拌、炸大蝦、奶油烤魚歸、炸豬排、紅菜湯、土豆沙拉等番菜,讓名流和百姓都念念不忘。咖啡糖、黃油餅、栗子面、冰激凌等西點糖果冷食,更是小孩子當年的最愛。

(起士林的門臉兒與內景)

自起士林起,天津的西餐館逐漸增加,且多爲華人主營,如南市的華樓、日租-界旭街(今和平路)的德義樓(現和平路錦州道口工商銀行址)等。規模較大的是1923年開業的國民大飯店,除大餐外,爲適應華人的經濟條件和快節奏生活,還推出了簡易西式套餐(三菜一湯或兩菜一湯)。 1927年開業的大華高級飯店(位於現營口道與新華路口)則入鄉隨俗,兼具中國特色,西餐西點不僅店堂供應,還可到劇院、舞廳和宅門承辦宴會或送外賣,甚至將西餐西點送到利順德飯店梅蘭芳的房間。有些飯店是中西餐兼賣,如專營廣東菜的松記(坐落於廣東人聚居的現大沽路和哈爾濱道交口),除賣廣東小喫外,還兼賣西餐,餐桌上除擺刀叉外還擺上一副筷子。

(起士林的名片與廣告單)

到20年代,西式大蝦、色拉、鐵扒魚等西菜已列入大中型餐館的菜單,有些中餐館還創造了“中菜西喫”的方式,分餐減量,一人一次可喫三四個菜,而且總價不高。 1932年在天祥後門開設的文利西餐館更首創零份西餐,每份兩角,全天供應,很適合遊人和學生,類似如今的快餐。

(起士林製作的大蛋糕)

隨之而來,西式的咖啡店、冷食店、麪包房也相繼增多,西餐、西點、咖啡、冷食使天津人的飲食更具多元色彩,由原先的因好奇而開“洋-葷”,漸漸接納它進入餐飲的主流文化。記得上小學時,有位華僑同學就住在起士林工廠的隔壁,一開窗,一股甜甜的香味兒就飄了進來,每到他家小組學習,聞着巧克力的香味,看着《三毛流浪記》,真是“享受”,那是少年時代揮之不去的記憶。多少年來,在天津起士林幾乎成了西餐的代名詞,它的歷史作用是值得銘記的。

(民國時,天津另外一家有名的西餐廳大華飯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