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讓渾河“拉手牽着走”的歷史

瀋陽西北部有一個很大的城中湖,這裏綠帶環湖,風景怡人。它的名字非常好聽,這就是丁香湖。

丁香湖怎麼來的?是挖沙形成的人工湖。

爲什麼這裏沙子這麼多?因爲這裏曾經是瀋陽母親河——“渾河”的古河道大面積淤積的地方。

考古成果與史料表明,有史以來,渾河經歷了兩次改道,瀋陽城市的格局變化也隨着渾河的改道而變化,從宏觀上看,瀋陽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讓渾河“拉手牽着走”的歷史。

專家們經過考察古河道得出結論,渾河最早是流經瀋陽的北部。河流的大致走向是從今天沈撫交界處的下木廠,經東陵天柱山和農業大學前,流經二臺子關帝廟、北陵、新樂遺址、塔灣南,到丁香湖後奔向西南。這其中河段,大部分與現在的北運河重合。

人類社會文明源起於河流,瀋陽這塊土地的早期人類文明就是在渾河的滋潤下孕育和發展的。大約七千多年前,古新樂人就生活在這條古河道的北岸。

那時的渾河是什麼情景?遠古的人們爲什麼選擇在此生存?

水文地質專家們曾對新樂遺址前沙河子一帶的沙土礦進行科學勘探,發現古渾河的河牀比現在低15米,古河牀的底部散佈着許多粗大筆直保存良好的榆樹古木。對其中的一棵進行測年,顯示其埋藏時間距今7340年左右。這說明,當時這裏正處於一個兇猛的洪水氾濫期,其河流要比今天的渾河又寬又深。這也能解釋丁香湖的河沙爲什麼會那麼豐厚。

這裏有豐潤的水資源和茂盛的林木,物產豐富,於是便成爲古新樂人的家園。那時的渾河兩岸是北高南低,即使今天我們去沈北,過了北運河後,會有明顯的上坡感覺。爲了避免河水氾濫淹沒住所,所以當時人們就選擇在渾河北岸高臺居住。這個地方,就是後來被發現的瀋陽“新樂遺址”。

古代,渾河上游是沒有水庫設施的,所以經常發生水患。流經瀋陽境內的渾河經歷了兩次大的改道。

渾河第一次改道後形成的河流走向是,從下木廠經東塔、小河沿、萬柳塘、青年公園、南湖公園,沿羅士圈向西,也就是和現在的南運河走向差不多。

渾河的這次改道,對於瀋陽城市奠基起到關鍵作用。

2007年,在瀋陽故宮附近考古發現了2000年前的歷史遺存,即戰國時期的“候城”遺址。這裏挖掘出戰國、漢魏陶器殘片以及大量的元代陶器、瓷器。也就是說,古代瀋陽老城在這個地方的建造,是從戰國時期一直延續到明清兩代。

過去,人們一般認爲,渾河第一次改道的時間大概是遼金時期。“候城”遺址的發現,似乎更能證明渾河改道應該在戰國之前。因爲,古代城市多半傍河而建,通過水路運送物資材料更方便。從地理位置上看,第二條渾河故道就在瀋陽老城外的東南角經過,而最原始的古河道距離老城較遠。

渾河的第二次改道,應該是在元朝或元末明初。據《遼東志》記載,明朝的小瀋水是“東自渾河分流”。所謂“小瀋水”,當然就是區分於渾河改道後主河道了。這說明,在明代時,渾河已經是第二次改道了。渾河二次改道形成了今天的渾河模樣。

如果說渾河的第一次改道,爲瀋陽城市奠基,那麼渾河的第二次改道,塑造了瀋陽城的新格局。

後金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在明代城牆基礎上擴建瀋陽城,城內面積佔地近300畝。擴建瀋陽城後,將原有4城門改爲8座城門;將原來“十字街”改爲“井字街”,從而形成了帝都風貌的瀋陽城。如今中街地區的街路格局,依然保持了“方城”內“井字街”的佈局。此後又在老城外建立了盛京“八邊門”,使得城區進一步擴大。

不僅城區擴大,而且由於“小瀋水”及北運河兩條內河的存在,相繼出現了不少的歷史人文景觀,譬如,柳塘避暑、萬泉垂釣、塔灣夕照等等。渾河的新河道誕生了新的渡口,於是有了羅士圈的渾河晚渡。

渾河兩次改道後的老河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水流不斷。按照過去的風水觀念,瀋陽北陵建陵時,陵前的河道還應該有活水流動。而由渾河故道所形成的“小瀋水”古河道因爲有渾河水在地下伏流,所以呈現出“珠泉萬孔”的壯觀景象,故有“萬泉河”之稱,現在的萬泉公園名字也是來源與此。再後來,兩條內河相繼枯竭。

第一條渾河故道,即現在的北運河,又叫新開河。爲什麼叫新開河呢?因爲新開河是清末民初挖掘的一條人工運河。但是,這條運河並不是新開的,而是沿着渾河古道挖掘的。《北陵志略》記載:“陵前之河,原爲渾河河身……上世紀初水利局爲種稻田使用水利,又重新掘開此河,名爲新開河。”

新開河與瀋陽城的水稻種植密切相關。據資料記載:1906年,丁香湖西側的王家荒屯,有位叫王長興的人,他聘用金時順等幾戶朝鮮族人在蒲河轉彎處築堤挖渠引水,開出成片水田,並試種水稻成功。後來沈城的水稻面積逐漸擴大,對水利資源的要求與日俱增。

瀋陽地區東高西低,在北陵以西,渾河改道後留下大片的窪地,如果挖渠引水,正是種植水稻的理想之地。於是到了1911年春天,新開河破土開鑿,歷時三年,爲近代瀋陽最大的水利工程。

新開河要經過北陵前的皇家禁地,按規定,這裏是不能動土的,但風雨飄搖中的朝廷已經無力再保護封禁之地了,更不用說那一年後來發生了辛亥革命,清王朝退出歷史舞臺了。

南運河是在1952年至1955年爲改造萬泉河,治理南部臭水泡子,解決市區南部雨水排防問題而建造的人工河。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瀋陽市開始打造新的環城運河水系,由穿越城區的新開河(北運河)、南運河、衛工河三條人工河及沿河兩岸綠化帶構成,全長49.7公里,被稱爲百里運河。其中南北運河都利用了渾河古河道。

說完兩條渾河故道,再說“大瀋水”,也就是今天的渾河。

在瀋陽渾南開發以前,渾河一直是瀋陽的外河,渾河南岸是鄉村。近20多年,渾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已經成爲最有城市活力的瀋陽新區。瀋陽城市格局變化最顯著的標誌就是:瀋陽的母親河——渾河已經成爲瀋陽城的城中河。

現代城市概念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河流水系對一座城市的綜合規劃其意義更加重大。現在瀋陽作爲住建部城市總體規劃編制試點城市,在新一輪規劃中將構建全域的“南北兩區、東山西水、一河兩岸、一主三副”的理想空間格局。其中“一河兩岸”確立爲瀋陽城市核心服務功能的集聚帶,是渾南主城與渾北主城整體發展的城市新紐帶。“一河兩岸”也必將成爲展示瀋陽城市新形象的重要名片。

沒有渾河,就沒有瀋陽城。無論是歷史還是未來,渾河都是瀋陽城市發展的靈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