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們總是做不到自律?

上個月,我在準備一場考試,但是有好幾天,我實在沒辦法做到專注,學習效率非常低。我很着急,就找了如何提升專注力的書和文章來看,技巧是看了很多,但是我發現技巧的作用並不大,我還是做不到專注。

過了兩天,我在聽一次網課的時候,休息時間,那位老師放了一段勵志的演講,是誰講的我忘記了,但是演講的一些內容我寫在便籤紙上貼在了我的書桌牆上。

關於自律他有這樣一段話:自律與身體無關,而是與你的心靈有關。我認爲的自律是你願意放棄眼前的快樂,去獲取長期的尊重。

我相信自律是自愛的另一種定義,當你說你愛自己時,意味着你會做一些有利於自己的事情,這就是自愛。自律就是自愛,如果你想要快樂就必須愛自己。

這段話讓我意識到,如果我認識不到這個考試對我自己的意義和好處,那麼我在心理上就不會覺得它重要,當我覺得它不重要,我就會給自己找藉口,進而我也就沒辦法專注。我本質的問題不在於專注不專注,因而我學了那麼多技巧是根本沒用的。

我們應該都看過很多文章,說你要自律啊、要早起啊、要專注啊,等等,但爲什麼我們有時候僅僅是相信,有時候堅持兩天就放棄了呢?

因爲我們在知道要專注、要自律的時候,我們想的僅僅是調動毅力去堅持。心理學上講人的本能動機是追求快樂的,但當需要我們調動毅力、用技巧去堅持的時候,就說明我們潛意識裏覺得這件事情是痛苦的,你只是逼迫自己去做一件痛苦的事情,自然沒辦法做到。

沒有想清楚這件事情對自己的意義和好處,我們在心不夠定的情況下,身體是根本沒辦法站穩的。

所以,在我們想要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我們要完成的一個關鍵動作就是多問爲什麼。爲什麼要做這件事情,這件事情爲什麼很重要,這件事情的意義和好處在哪裏,不做這件事情會怎樣?

只有想清楚了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纔會認知到這件事情對我們的好處,纔有自我驅動力去促使我們達到目標。

02

我們很多時候會進入一個思維誤區,就是很多時候我們只關注於如何做,而很少去想爲什麼做,我們很少發問,以至於我們常常抓不到事情的本質,浪費很多時間,達不到好的效果。

我在最開始做文案這份工作的時候,寫的文案常常流於表面,只是寫寫產品的功能點啊,以至於效果很差。那怎麼辦,還能怎麼辦,找文案大師的書來看,課來聽,學習他們是如何思考如何來寫的。

奧美的首席文案林桂枝老師就講了這麼一個方法,她說:當你瞭解了產品功能的原理與作用之後,接着問一個簡單的問題“有了這個,哪又怎樣?”找出功能帶來的利益點,寫出來之後接着再問“有了這個,哪又怎樣?”

我之前曾在一本書上看到一段話,記憶深刻:偉大頭腦的偉大之處,絕不在於他們擁有“金手指”,可以指點未來;而在於他們時時將思維的觸角延伸到意識的深海,他們發問,不停地發問,在衆聲喧譁間點亮“大問題”和“大思考”的火炬。

可見常常問“爲什麼”這件事情比常常問“如何做”這件事重要多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